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馬頭文化】唐朝詩人項斯筆下的馬戴,尾聯見意,寫得不亦樂乎

前言

觀唐習律78篇,講了趙嘏的故事,他在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進士及第。這一年,不僅僅有趙嘏,同科進士還有著名的詩人項斯和今天要介紹的馬戴。

說到馬戴,名字似乎不甚響亮,但是提到他的佳句,一下子感覺親近許多,例如:

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一、尾聯見意

馬戴

字虞臣,唐定州曲陽人,

生卒年不詳。馬戴早年屢試落第,困於場屋差不多30年。他在《長安書懷》中曾經寫道:年年銷壯志,空作獻書人。

馬戴進士及第的時候,已經四十多歲高齡。雖然唐朝有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之說,但是面對歲月的蹉跎,對於詩人來說是一種痛苦的煎熬。

馬戴的《灞上秋居》就是這一段生活的心裡寫照。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前三句透過寫景,反映了作者此時孤寂落寞的心情。這是標準的景語即情語。作者利用帶有情感色彩的意象,傳遞出了這種意境。

風雨、秋雁、落葉、寒燈、他鄉樹、獨夜人、空園、

孤壁、白露、野僧。主題確定後,選擇合適的詞語,進行有效的組合。這就是作詩的基本手段。

這首詩尾聯見意,直接抒發出詩人對於前途的迷茫。

類似章法的唐詩,例如李商隱的《淚》: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前六句用了幾個關於流淚的典故,最後兩句詩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二、情景互換

上面提到的《灞上秋居》,中間二聯都是寫景。律詩中間二聯,往往一聯寫景、一聯寫情為標準。

馬戴的另一首五律《落日悵望》的章法安排即是如此:

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念我一何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色隱秋山。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這首詩的頷聯抒情:念我一何滯,辭家久未還。頸聯寫景:微陽下喬木,遠色隱秋山。

清朝李重華(

雍正二年進士

)在《貞一齋詩說》提到:

詩有情有景,且以律詩淺言之,四句兩聯,必須情景互換,方不復沓。 更要識景中情、情中景,二者迴圈相生即變化不窮

情景互換,即頷聯與頸聯避免雷同,或景語或情語。又說“景中情、情中景”,類似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如“寒燈獨夜人”,即景中情。臨水不敢照,情中有景。

關於這首詩沈德潛

《唐詩別裁》評價:“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雲軒鶴立雞群矣。”

馬戴早年科場失意,當然不能一直寓居在長安。他曾經客遊南北四方,這首《落日悵望》不清楚作於何時。詩中的失落與愁苦,告訴我們應該是在進士及第之前。

三、貶謫之嘆

武宗會昌四年(844年),馬戴終於與項斯、趙嘏同榜登第。三年以後,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時,作為太原幕府掌書記的馬戴以直言獲罪,被貶謫為龍陽(今湖南省漢壽)尉。

詩人山西到了湖南任職,在此期間,馬戴作了

《楚江懷古》三首,其中最著名一首如下: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雲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

這首詩的章法,和《灞上秋居》相似,也是前三聯寫景,尾聯抒情見意。

雲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屈原《九歌》一首祭雲神的詩歌《雲中君》 。去湖南,吟詠洞庭湖與楚江,並有懷古之嘆,自然少不了屈原的影子。

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寫道: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其洞庭悲秋之意,也被馬戴化用在這首詩中。

屈原受到奸臣的排擠毀謗,被流放沅湘流域,詩人此處用典的含義,不言而喻,抒發其不平之氣。

這首詩的警句是頷聯: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這是唐詩中寫景的名篇,有靜有動、有物有己、有遠有近、有視覺有聽覺。

猿啼,是古詩文中有特殊意義的語碼,本意為猿的叫聲,常用來抒發人類的悲傷。酈道元《水經注》中提到: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結束語

馬戴以五律為擅長,傳世詩作175首中有109首為五言律詩。後人評價“

馬戴五律,又在許丁卯之上,此直可與盛唐諸賢儕伍,不當以晚唐論矣(

《石洲詩話》

)。”

在很多唐詩的詩話中,不少學者認為馬戴的五律,可以媲美盛唐詩,尤其在寫景上最為擅長。例如:

窗迥孤山入,燈殘片月來。雲燒天中赤,山當日落秋。猿聲離楚峽,帆影入湘雲。蟬鳴河外樹,人在驛西樓 。鳥鳴松觀靜,人過石橋稀。楚檣經雨泊,煙月隔潮生。

結束時,依照慣例作詩一首為今天作業,五律《宜春即事》

蹤跡孤飛雁,雲中來去頻。憑風臨月島,攜雨到宜春。

鄭谷棲何處,韓祠若比鄰。無閒瞻勝蹟,慚愧愛詩人。

注:月島為寧波月湖一景,老街當日由寧波飛往宜春。

@老街味道

觀唐習律78|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趙嘏人稱趙倚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