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鑑賞】成化鬥彩一代天姿,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你值得擁有!

成化以前釉上彩色很少,而到了成化,制瓷工人運用不同的選料和配比,做出繽紛奪目的彩色,實在是一代天姿。已故陶瓷鑑定專家 孫瀛洲先生,曾撰文談論成化彩色的特徵——

“鮮紅豔如血”

“杏黃閃微紅”

“水綠、葉子綠、山子綠等皆透明”

“差紫色濃而無光”

“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

“油紅色重豔而有光”

“薑黃色濃光弱”

“赭紫色暗”

成化之色,實可謂五彩繽紛,美不勝收。

成化鬥彩在彩色運用上靈活自如,按照器物及紋飾風格,或選用一二種(如鬥彩卷葉紋瓶);或選用三四種(如鬥彩葡萄紋杯);者選用五六種(如鬥彩雞缸杯)。用三四種彩繪的居多,用一兩種或五六種彩繪的極少。然而無論選用幾種,都設色精當,素雅與鮮麗兼而有之,明麗悅目,清新可人。應該說,若無成化顏色的豐富,便不會有以後嘉萬五彩、康熙五彩、雍正粉彩等彩瓷的發展成就。

成化彩色中的“差紫”是獨特品種,孫瀛洲先生對‘它有這樣的描述:“它是燒造時差異的色疵,所以稱為差紫,可以肯定地說,凡帶差紫色的成彩絕為真品。” 孫瀛洲先生對“差紫”的說辭被文物界廣泛引用, 甚至被美稱為“奼紫”。,沿用至今。

耿寶昌先生則對其論述是:“至於獨具特色的奼紫,色如赤鐵,表面乾澀無光(過去有人對此色不甚瞭解,每清洗便誤認為是汙垢而刮削,損及彩釉)。作為識別成化鬥彩的特殊依據,常憑此色便可定論,所有後仿者均望塵莫及。”

從孫、耿二位前輩大師對奼紫的不同說法可以看出:他們兩人對奼紫的看法不盡相同,對其成因也都未作更多的說明。

也有人提出了一種驚世駭俗的觀點——

據史料記載,1922 年清遜帝溥儀曾叫太監開啟建福官的庫房,看見滿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木箱子,箱上有嘉慶年的封條,由此可以判斷建福宮的被毀文物都是乾隆皇帝的心愛之物,同時可以推斷,這些帶有“差紫”的成化鬥彩,在未遭大火之前,存放時很可能有兩層包裝:第一層為瓷器自身的包裝, 即木匣或錦盒,材質為天然蠶絲和木製,第二層為裝木匣或錦盒的大木箱。

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差紫”成化鬥彩“雙鳥果樹紋”高足杯是英國收藏家 Coldwell 於1943年遺贈的,在該館東方古器物部(Dept。 Oriental Antiquities)藏品入館的註冊原始記錄中,明確記錄此杯曾被1923年的紫禁城火災燒過——

該館研究實驗室(the Research Laboratory of British Museum)的科技人員,利用X熒光衍射(XRF)分析儀對此杯上的“差紫”進行了無損成分分析,發現了火燒痕跡,確認是那場火災使這件高足杯的釉上彩變成了“差紫”。

這些帶有“差紫”的成化鬥彩瓷,一些在1923年8月清宮內務府清理火場時被發現而留在了故宮成為清宮舊藏,另一些被清理人員盜賣出宮,流入當時的古玩市場。被盜賣出宮的帶有“差紫”的成化鬥彩瓷,有的被英國收藏家收藏,最終成為英國公立博物館的藏品,還有的被中國收藏家收藏,解放後又重新回到了故宮。

臺北故宮的文物為20世紀30年代故宮文物南遷時挑選的精品,有“差紫”色疵的成化鬥彩瓷可能在篩選南遷文物時未被選中,而留在了北京紫禁城,所以在臺北故宮的收藏中沒有一件帶有“差紫”的成化鬥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