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山東63歲老人背餅乾步行5里路看望87歲舅舅濃濃親情很暖心

2月13日,山東臨沂。大年初二,沂水縣63歲徐大爺背餅乾步行5里路,翻山越嶺看望87歲舅舅。徐大爺表示,年紀再大也不能忘了舅舅,每年過年都會來看望他。進門後,徐大爺握住舅舅的手,濃濃親情很暖心。

延伸閱讀 人文關懷:慶賀拜年人倫關係傳統

拜年是自古就傳承下來的春節文化傳統,是春節辭舊迎新活動必不可少的內容。過年期間,人們盛裝出門,親戚互訪,朋友相會,鄰里同賀,祝頌新年。民間拜年講求先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長幼互拜。晚輩對尊長行大禮,孩童禮拜後長輩要給壓歲錢,平輩之間多拱手致禮。拜年也講究次序:初一本家拜,初二、初三拜岳父、母舅、姑丈等。民間的“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後”的拜年程式,反映出鄉土中國親疏遠近的倫理關係傳統。

拜年是親朋鄰里之間交流感情、增進親密關係的重要途徑。傳統農耕社會是宗族鄉里熟人社會,地緣是血緣的投影,每個人生來就有自己的倫理定位。春節的祭祀拜年重複強調了鄉土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親情關係,人們緬懷先祖恩德,感念親鄰之間的友情,重溫個人擔負的社會責任。經過數千年的綿延傳承,成為一種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得到加強。

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中華民族的鄉里親情倫理,它是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第一要義。但是,隨著中國社會進入工業化社會轉型期,節日中親情交往關係日漸淡漠。簡訊微信拜年雖然熱鬧異常,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人際間走動的減少。利用春節假期出國遊等,更是消解了節日放假的初衷,一定程度上解構了中華民族年節傳統的倫理關懷和親情聚義。所以,有識之士呼喚:守護春節,回家過年!

(原標題:63歲大爺步行5里路給舅舅拜年,揹著餅乾翻山越嶺每年都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