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壓歲錢是怎麼來的?古代的壓歲錢是怎麼來的?壓歲錢的傳說是什麼?

又是一年春節到。

古有俗語“大人望種田,小孩盼過年”,春節想必是每個孩子一年中最期待的節日了。除了有新衣服、好吃的、好玩的,還能收紅包。

在兒時的記憶裡,壓歲錢是整個春節假期的重頭戲。春節拜年時,長輩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祝福孩子們在新的一年裡可以健康成長。在我國,這一習俗由來已久,那麼,壓歲錢是怎麼來的,古代的壓歲錢是什麼樣子呢?

路雪 攝

壓歲錢的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妖怪名叫“祟”,每逢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便會嚇得哭起來,隨後就開始發燒、講囈語。幾天後熱病退去,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

一次除夕夜,有一對夫婦用紅線串了八枚銅錢讓孩子玩。孩子玩累後把銅錢隨手放到枕邊睡著了。因為害怕“祟”夜裡會來,夫婦倆不敢閤眼,點著燈火坐在床邊守著。

果然,半夜時分,“祟”溜了進來。正當它想把手伸向孩子時,放在孩子枕邊的那串銅錢突然發出了道道閃光,把“祟”嚇走了。

此後人們開始在除夕夜用紅線串上八枚銅錢置於小兒枕邊,這就是“壓祟錢”。在這裡,“壓”具有壓制邪祟的涵義。後來,“壓祟錢”也慢慢地變成了現在所說的“壓歲錢”。

歷史中的壓歲錢

壓歲錢最開始並不是真的貨幣,而是造型別致、寓意吉祥的“花錢”。

“亥生”生肖花錢

壓歲錢的源頭,一般認為是西漢的“壓勝錢”,或稱厭(讀音同壓)勝錢。這種錢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飾物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正面大多鑄有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 “天下太平” “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到唐代時,在春節這一天,皇家宮廷流行著相互贈送壓歲錢的習俗,因唐朝的春節是在立春日,所以當時稱這種習俗為春日散錢。在民間,當時也流行著長輩為新生兒發散“洗兒錢”的傳統,為新生兒帶去避邪康健的護身符。

唐朝的洗兒錢,外形比宋朝的壓勝錢更像流通的錢幣,而且正面的文字,也會使用類似“開元通寶” “順元通寶”等流通貨幣上的文字。

宋代“龜鶴齊壽”花錢

宋元之後,春節被定為正月初一。春日散錢的習俗從宮裡傳到了民間,逐漸演變成了春節前後長輩為孩子們發放壓歲錢的習俗。

在這個時期,壓歲錢逐漸從單純辟邪祈福的厭勝錢幣變為流通貨幣。

關於當時壓歲錢的樣子,清代富察敦崇曾在《燕京歲時記》裡這樣描述:“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由此可見,當時的壓歲錢大都是成串編織在一起,並加入彩繩、絲帶等元素,已經帶有一定的裝飾性。

清代 十二生肖背八卦花錢

明清時期,壓歲錢風俗更加濃厚豐富。除了壓歲錢,還延伸出了壓歲盤、壓歲果子等多種壓歲形式。

進入民國後,銅元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每逢大年初一,長輩會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寓義“長命百歲”,作為給晚輩的壓歲錢。殷實的人家還在紅紙裡包上一枚銀元,象徵著“財源茂盛” “一本萬利”。用紅紙包壓歲錢也代表了人們期盼新的一年能夠紅紅火火、喜事臨門的心願。

民國時期的貨幣 路雪 攝

現在,鈔票是主要的流通貨幣,人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兒孫,因為“聯”與“連”諧音,寓意“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作為一種古老的節日傳統與民間文化,壓歲錢的習俗已經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是家庭成員之間表達關愛與祝福的方式。如今的壓歲錢已經和辟邪去災沒有太大的聯絡了,但其中所寄託的吉祥祝福、美好寓意是不變的。

文中未署名圖片均來自於網路

責編

:李曉霞

【來源:文旅中國】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