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元 方從義 神品《東晉風流圖》鑑賞

元 方從義 東晉風流圖

水墨淡設色 25。4x133。3釐米

(美)王季遷家藏

說道東晉風流,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王羲之和他的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

,想到蘭亭雅集的名士們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魏晉風度。根植於道家思想的魏晉風流毫無疑問在道士方從義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方從義在

《東晉風流圖》

上題寫了這幅畫的創作過程和心境:“吳思敬家藏禊貼最佳,又求僕圖之。夫以右軍之辭翰,豈可再著筆耶!乃復惶恐寫之如此。時歲在上章困敦子月六日,上清羽士方方壺識。是日極凍。”

元 方從義 東晉風流圖 題款

在一個寒冷的冬日,道觀中的方從義展紙染翰,卻躊躇不知如何下筆。好友吳思敬家藏王羲之

《蘭亭序》

,請他專門為此作畫。但王羲之文采風流臻於極致,又該如何下筆呢?於是“乃復惶恐寫之如此”。

《東晉風流圖》

的主人公自然是王羲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凌於溪流之上的水榭裡,微醺的王羲之思如泉湧,即興揮毫。周圍溪山環抱,景色怡人。正如

《蘭亭序》

裡所言:“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東晉風流圖》

的構圖實質上是三段式,

樹石為近景,水榭為中景,泉流遠山為後景

。只不過這種三段式和立軸有所不同,它是由右向左斜向展開的。近景的山石是源自王蒙的牛毛皴,勾線粗放、簡率。然後以渾厚的重墨染出明暗和強烈的凹凸感。中景的水榭和霧中稀疏的竹影則以淡墨勾畫,是全畫最工細的部分。

這種工細和前後景的粗率恣肆形成鮮明對比。溪水的波紋以流暢的筆致表現靈動之感,為整個畫面注入活力。蒼茫悠遠的意境,雄健曠達的筆觸,濃淡有致的暈染,放縱瀟灑,超凡脫俗。風流倜儻的魏晉風度,在方從義的筆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這其中有思古之幽情,也有天縱之才華。

元 方從義 東晉風流圖 前卷

方從義

,生卒年不詳,根據傳世的作品分析,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他仍然健在。字無隅,號方壺、不芒道人、金門羽客、鬼谷山人,貴溪(今屬江西)人。方壺原為島名,與蓬萊、瀛洲都位於中國之東,是道教神仙的居所,也是道教中人的理想境界。方從義足跡江西貴溪,居上清宮,是道教“正一道”道士。

元 方從義 東晉風流圖 後卷

方從義擅畫雲山墨戲,筆致跌宕,意境蒼茫,頗得董(源)、巨(然)、二米(米芾、米友仁)遺韻,在“元四家”外,與高克恭齊名。能詩文,並工古篆、隸書、章草。《危太僕文集》中介紹說:“學道於龍虎(山),心跡超邁,不汙塵垢,時時寫山水,有奇趣,若武夷、匡廬、恆岱、華不注諸山,數為餘圖之,而仙岩者又常所坐臥其間者也。”這說明他既師法大自然,又力圖在作品中顯現道家思想,進而使其繪畫在“元四家”之外獨樹一幟,這對後來的許多山水畫家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元方從義

《東晉風流圖》

卷廣為流傳,但網上所有刊載均使用“(美)私人藏”。最後我們是從一些學術論文和出版物裡查到了出處。但王季遷的許多藏品都已流出,一部分進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機構,另一部分流向了藝術品市場。不知道現在方從義的這件

《東晉風流圖》

卷究竟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