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有趣的唐朝藩鎮有錢的沒人,有人的沒錢!

對於唐朝,很多人不熟悉歷史的人會有一個刻板的印象,那就是安史之亂後唐就亡了。實際上,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從表面上看,內憂外患,似乎已經衰弱到了不堪一擊,但是卻又殘存了一個半世紀。

這種“弱而不亡”的狀態和藩鎮之間的制衡以及中央與藩鎮之間的制衡是密不可分的。

對於唐代的藩鎮,宋人有一句很有趣的評論:“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 看似四分五裂,實際上卻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動態均衡。

直到黃巢起義,嚴重破壞了這個均衡,於是力量迅速的重組整合起來,不久某些藩鎮坐大,再無其他力量可以制衡,唐朝統治終於土崩瓦解。

說起唐朝的藩鎮,經常地會想到的是“藩鎮割據”,其實唐朝安史之後的四五十個藩鎮中,真正割據的只是少數,最為典型的是“河北三鎮”,其他大多數的藩鎮還是忠於朝廷的。這四五十個藩鎮可以大致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割據型;主要集中在河朔,大多是安史舊部歸降者,代表就是河朔三鎮——盧龍, 成德和魏博。

這類藩鎮的藩帥不由中央任命,而是本鎮將士擁立,他們的賦稅也不上繳中央,全部留作自己瓜分。

他們表面上忠於朝廷,事實上卻像一個個獨立的王國,雖然代、德、憲、穆諸朝多次討伐這些藩鎮,但是全部以失敗告終。安史之後的藩鎮動亂,以這類藩鎮居多。

第二種是遏制型;主要在中原一帶,譬如宣武、武寧、河陽、河東等。

這些藩鎮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遏制上面的割據藩鎮,他們平時常宿數十萬重兵,防備河朔割據藩鎮的侵擾,同時他們的賦稅也基本上留作自己用,主要是為了維持強大的駐軍。

他們既是唐朝中後期平亂的主要力量,又是亂兵頻生的是非之地,但總的來說他們還是接受中央的管轄的, 雖然也有暫時割據的情形,但是不久就被討平;雖然有時候也抗拒中央命令,不聽從調遣,但是都不長久。

第三類是守邊型;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邊疆,防備西北和西南的少數民族。

這類藩鎮也駐有重兵,但是他們必須依賴中央供給。與中原藩鎮不同,他們的駐地並不富饒,不能自給,需要中央財政供養。這些藩鎮相對安定些,當然也有少許叛亂,主要原因是衣糧欠缺或是藩帥太貪,剋扣糧餉。

最後一類是賦稅財源型。主要是東南一帶的藩鎮,這類藩鎮沒有多少軍隊,但卻極其富裕,是中央的賦稅之地。這類藩鎮很少叛亂,所以史稱“天下藩鎮,東南最寧”。

這些藩鎮之間相互制衡,東南藩鎮有財無兵,西北藩鎮有兵無財,必須中央集中排程,聽從中央指揮。

河朔藩鎮與中原藩鎮割據與反割據相持,中原偶爾也有藩鎮想聯絡河北三鎮一起造反的,但是很快就被周圍其他忠於朝廷的藩鎮平定;而河北三鎮也沒有足夠的力量滅掉中原的藩鎮,像安史一樣打進長安。

不過比較有趣的是,為什麼區區三鎮(憲宗以後,割據的基本上就只有河北三鎮了),唐朝一百多年都平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