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朝四大機構:六扇門、錦衣衛、東廠、西廠,究竟哪個權力最大?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人執政的王朝,留下了許多傳奇的歷史和故事。無論是朱元璋布衣出身而取得天下,朱棣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朱佑樘一生愛一人,崇禎帝君王死社稷……這林林總總全都化作歷史佳話,為後人談論不休。

因此,無論是文學還是影視,對明朝題材似乎格外青睞。而在很多文學、影視作品當中,只要關於明朝,就總會提到這麼幾個特別的機構,分別是六扇門、錦衣衛和東西兩廠。在這些作品裡,這些機構個個都位高權重,那麼四大機構中,到底哪個權力最大呢?

>>

六扇門

總的來說,六扇門出現的時間應當最早,因為六扇門本身並非是一個機構,而是三法司衙門的總體代稱。在秦朝時就已經出現了三法司的概念,漢代的三法司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唐宋是大理寺、刑部和御史臺,而明代則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因為三法司衙門為了展現衙門的威嚴和氣派,所以多開六扇門,因此才被稱為“六扇門”。

而三法司中,刑部負責訊問審判,大理寺則主要進行核驗檢察,專職處理、平反冤假錯案,對刑部有一定的監督權,都察院則對刑部和大理寺雙方都有監督的權力。三個機構彼此合作互相牽制,從而保證法律之清明。

總的來說,六扇門代表的三法司,是國家明面上的正統司法機構,從地方到中央有一個層層上報的過程,無需直接對皇帝負責,是一種國家治理機構。其中大理寺最高長官為正三品,刑部長官為正三品,都察院長官為正二品,三法司總體則為最高司法機關,權力極大。

>>

錦衣衛

錦衣衛最早由朱元璋於1382年創立,一開始的名字叫做“拱衛司”。錦衣衛是皇帝直接管理的特殊機構,只對皇帝負責,即使是三法司對錦衣衛也沒有直接的監督權,而錦衣衛卻可以以皇命為由監察、逮捕、審訊國家各級官員,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頭百姓,錦衣衛都有權調查捉拿,著名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中,進行緝捕和審訊的,就是錦衣衛。

錦衣衛的最高長官為錦衣衛指揮使,品級為正三品,看上去雖然不高,但因為皇帝給予的特殊權利,實際上錦衣衛指揮使的權力要凌駕於朝堂大臣之上,凌駕於三法司之上。

而且錦衣衛跟三法司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區別,就是錦衣衛主要處理的是皇親國戚、高官豪紳的大案要案,而三法司主要處理的大多都是民間糾紛,皇帝對兩者的重視程度自然完全不同,因此從權利和地位上來看,錦衣衛要遠遠高過三法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六扇門。

>>

東廠

正因為錦衣衛的權力極其之大,導致出現了很多冤假錯案,皇帝急需一個勢力來制衡錦衣衛,於是朱棣在1420年時就專門成立了一個“東緝事廠”,即為東廠,任用自己寵信的宦官來制衡錦衣衛。

錦衣衛掌握了偵查、追捕、審訊的權力,幾乎將整個詔獄之事都納入囊中,在司法上簡直一手遮天。東廠建立後,一開始皇帝就賦予了其監察、緝捕的權力,從而分割錦衣衛的權力,東廠漸漸發展壯大之後,關押審訊的權力也被收入囊中,從機構職能來看,此時的東廠跟錦衣衛已經別無二致。

但東廠本身就是皇帝用來制衡錦衣衛的機構。錦衣衛雖然厲害,但到底還是在皇宮之外幹活的外臣。而東廠宦官則是在皇宮之內的內臣,他們更有機會接近皇帝,也更能在跟錦衣衛的權力鬥爭中佔得先機,因此實際上東廠的權力是要高過錦衣衛的,魏忠賢時期,錦衣衛指揮使見到魏忠賢甚至還需要行下跪之禮。

>>

西廠

隨著東廠逐漸坐大,到了明憲宗時期,東廠又開始一手遮天了,錦衣衛作為外臣無法插手皇宮內臣之事,因此明憲宗急需另一個宦官勢力來制衡東廠。因此,在1477年時,明憲宗就建立了西廠,讓宦官汪直當了西廠首領,目的就在於專門監察東廠和錦衣衛的一言一行,是明憲宗專門用來斬東廠和錦衣衛的利劍。

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汪直一當上西廠頭領之後,當即就開始大肆抓捕宦官、錦衣衛和當朝大臣乃至普通百姓,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東廠和錦衣衛,但也導致了大量的冤假錯案,致使朝堂和民間都人心惶惶,因此西廠僅僅成立了5個月之後就因為朝堂大臣的聯合反對而被裁撤。

可東廠始終都是皇帝的心腹大患,因此在明武宗時期時,在1506年時又重新開了西廠,繼續用以壓制東廠和錦衣衛,因此西廠存在的時間裡,一直都在東廠和錦衣衛之上。但西廠到底是個“後輩”,根基不深,僅僅5年之後又走了之前的老路,被明武宗徹底裁撤了。

>>

結語

總的來說,以上四大機構當中,如果以巔峰權力對比來看,其排序應該是西廠>東廠>錦衣衛>六扇門的,但因為西廠存在的時間實在太短,從延續時間、權力大小來看,東廠應當是笑到了最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