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老祖宗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度7寸6分?炎黃子孫都應該瞭解!

我國傳統文化中包含了無數先民智慧,在遙遠的古代,人們生活水平不及今天,但他們總能透過不斷地發明創造改進,讓文明傳承發展。我們今天覺得不起眼的細節,也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比如,老祖宗為何規定16兩為1斤,筷子長度7寸6分?炎黃子孫都應該瞭解。

古代的度量衡與現代有差異,但任何時代人們都能認識到,統一度量衡會比較方便生活,所以秦始皇建立秦朝後就採取了這種做法。現在的1斤等同於10兩,但我們依然常常把“半斤八兩”這個詞掛在嘴邊,因為以前的1斤等於16兩,由此影響了漢語文化。

其實,對比之下我們能發現,十進位制絕對比十六進位制更容易使用,至於先人規定16兩為1斤,與民俗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傳說他們認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祿壽三星,剛好16星,應用到度量衡上,等於順應自然星象,因為人的生活與天上星象息息相關。

天上的星宿對應著人的時運,這些星辰也在天上看著人世間的一切,做生意的人不能缺斤少兩,若缺一兩,福星減福;若缺二兩,祿星減祿;若缺三兩,壽星減壽。勞動人民的觀念比較樸素,相信善惡自有天理昭彰,相信奸詐之徒終有報應,這種文化特色反映到了方方面面。

至於筷子長度7寸6分,是對應了人的特殊性,人有七情六慾,人與動物有明顯區別,人會使用工具(包括筷子)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方便。所以筷子的起源還有一個傳說,相傳遠古時期大禹治水露宿野外,燒熟了獸肉趕時間要吃,無奈那肉實在太燙無法用手去抓。

於是大禹折下兩根木頭,試著將那肉夾起來吃。這種傳說並沒有依據,但遠古時期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為了方便吃熟食發明筷子,是符合規律、順理成章的事情。只是那時還沒有文字,所以這個過程未能被詳細記錄下來。不過,筷子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有了豐富人文內涵。

筷子在古代有許多別稱,如“梜”、“箸”,《禮記》中說“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說“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箸”這個稱呼比較文雅,文人寫作或者官方記載常用,雖然明代民間有了“快兒”的叫法,但官方是不太推崇的,《康熙字典》就只承認“箸”不承認“筷”。

筷子的形制也有講究,並不是方方正正的兩根木頭就能稱“筷子”,須一頭粗、一頭細,一頭方,一頭圓,暗合“天圓地方”的自然哲學。而太極陰陽知識在筷子上也有體現,太極為一,陰陽為二,一一成二,合二為一,所以筷子要叫“一雙筷子”,而不是“兩根筷子”。

筷子的文明史源遠流長,遠比刀叉豐富。刀叉並不是西方文明的特產,早在戰國時代甚至更早的3、4000年前,古人就已經使用叉子進食,但後來更方便快捷的筷子幾乎“獨霸”了餐桌;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會聽到使用筷子的不少禁忌,其中的世情智慧,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