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2000年前王莽製造的稀世國寶,甘肅定西新莽權衡,世上僅存一例

位於甘肅省中部的定西市,從古至今都是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沉積,不但為定西帶來貴清山、遮陽山、渭河源等令人沉醉的山水景觀,也遺留下了馬家窯、新莽權衡等獨一無二的的文物古蹟。

坐落於定西市安定區市政廣場上的地標建築——新莽權衡雕塑,就是以定西市巉口鎮出土的“新莽權衡”為主題建造而成的。整座雕塑通高20。95米,由銅權、銅衡、銅丈等主要文化元素組成,造型簡潔渾厚,其輪廓的張力與形體的體量,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定西市安定區巉口鎮,早在漢代就是絲綢之路隴中段的繁華重鎮和貿易樞紐。該地曾出土過“玉含蟬”“卜骨”“封泥”等上千件漢代文物,其中在中國古代計量史上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寶級文物“新莽權衡”,就是典型代表。

新莽權衡,又稱王莽權衡,是王莽新朝(9~23年)所製造的銅鑄計量器。公元9年,西漢外戚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援下,篡漢即位,建立了“新”朝。王莽稱帝后,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同時採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史稱“王莽改制”。

當時,王莽下令鑄造的度量衡標準器——新莽嘉量,上部為斛,下部為鬥,左耳為升,右耳上截為合,下截為龠,囊括了律、度、量、衡四個量的標準器。由於製作準確,刻銘說明詳細,成為後世各個朝代度量衡製作的楷模,其影響力一直延續到清代。

除了度量衡標準器,王莽在位時期還發明瞭讓後世驚詫的“遊標卡尺”,即“新莽卡尺”,組織過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史可查的醫學人體解剖。這些新政讓人有種“歷史穿越”的錯覺,其實少年時的王莽就聲名遠播,他勤勞好學,好結納賢士,頗有科技意識,堪稱中國計量史上的巨匠。

然而在王莽推行新政時期,屢次遭遇旱災、蝗災、瘟疫以及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造成百姓流落他鄉,生存難以為繼。公元23年,新朝被推翻,王莽也被起義軍戰士(商縣人杜吳)所殺,但他制定的度量衡制度,卻在中國古代計量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到了民國時期,由於受戰亂影響,存世的新莽度量衡器物已十分罕見。1925年秋,在甘肅省定西縣巉口鄉關川河東岸的一處崖壁上(今安定區口鎮隴海鐵路複線大橋附近),當地村民秦恭、秦讓兄弟偶然發現了八件新莽時期的度量衡器物。

在八件新莽權衡器中,包括五權、一衡、一鉤和一丈,其中的“權”形皆似圓環,相當於後世磅秤的砝碼。“衡”的形狀如同橫樑,中部有紐,一端懸“權”,一端掛“鉤”用於稱物,其使用方法與現代的天平相似。據介紹,新莽權衡目前全國僅發現這一例,是極為稀有的國家一級文物。

抗戰期間,新莽權衡曾經隨故宮文物南遷,一路輾轉川黔。1949年,這批文物中的銅丈、二鈞(60斤)權、六斤權、三斤權、秤鉤以及新莽嘉量和大量文物被運往臺灣,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而銅衡杆和九斤權、甘肅的石(120斤)權,因來不及裝箱未能運走,現收藏於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