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斬了有什麼後果東漢的這位將軍就試了

在很多古裝影視作品中,經常會聽到這句俗話“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那麼斬了會怎麼樣呢?漢朝的一位將軍,就斬殺了來使,後果如何呢?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被認為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潛規則”,這一規則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其約束力還是有的,就像“掛免戰牌”一樣,有時候兩軍交戰得再激烈,也不會輕易斬殺來使。

在春秋戰國時期,戰火紛飛,戰爭頻繁爆發,其中古籍《孟子·盡心下》就記載過“

春秋無義戰

”的說法,戰爭是無情的,這句話是說春秋時期,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沒有非正義的戰爭,整體上講,所有戰爭相對與和平而言,都是不符合義的,戰爭受苦的終究是百姓。三國時期亂世出英雄,英雄們算是青史留名的,而當時的世道如何呢?——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算是殘酷戰爭中的一種“義”了。那麼斬殺了來使,有何後果呢?漢朝一位將軍便做過嘗試,而結果是他獲得了死裡逃生的機會。

眾所周知,古代的通訊方式並不發達,而在戰爭中,交戰雙方之間,雖為敵我關係,但是戰場的複雜性,即使是敵我關係,也不能少去必要的交流,而使者便是充當在雙方陣營中,來回傳遞資訊的使命。

使者在古代是一種重要的官職,也被稱為行人。在《管子·侈靡》中就有記載:“

行人可不有私。"尹知章注:"行人,使人也。"

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動戰爭,必須得要師出有名,而諸侯王發動戰爭,往往藉助以周王朝的名義,因此,使者便被賦予了重要的使命,他們彷彿擁有“免死金牌”般,穿梭與敵我戰爭之間,進行資訊傳遞、遊說等工作。交戰雙方,不但不斬來使,反而對使者是以禮相待。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禮節,便越來越被忽視了。

如果斬殺了使者,不遵從這個約定俗成的“潛規則”,又會引來什麼後果呢?首先,不斬使者,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假若誰都斬殺使者,當使者就是有去無回,那麼使者便不是使者,而是死士,久而久之,戰場上的資訊傳遞,便中斷了。

誰都沒有辦法獲取對應的情報,即使想投降、說服對方招降,也無處發聲,一些沒有必要的戰爭,便無法規避。

使者是對雙方都有利的,例如當年司馬懿派往劉蜀軍營的使者,得知諸葛亮飲食異常,司馬懿才能料定諸葛亮命不久矣,進而做出新的戰略部署。

在東漢時期,大將耿恭就曾斬殺了敵軍的來使。

耿恭是東漢名臣耿況之孫,史書記載,其富有謀略,在公元74年,耿恭就曾領兵擊敗了西域車師國,曾為西漢抵禦過兩次北匈奴的進攻。公元75年八月,耿恭被圍困於疏勒城,彈盡糧絕,陷入了敗兵之際,而北匈奴人看耿恭陷入絕境,於是派出了使者前往城內,勸告耿恭投降,使者說道:“

你如果投降,單于就封你做白屋王,給你女子為妻。

面對北匈奴人的威逼利誘,耿恭不為所動,他假裝與使者一起登城,然後斬殺了來使,將其屍首掛在城門之上,用火炙烤,北匈奴人怒火中燒,而耿恭原本沒有鬥志的守兵,見耿恭將唯一投降的希望也給破滅了,為耿恭的不屈精神所感動,破釜沉舟,奮起守衛,耿恭這一做法,延緩了城門被攻破的時間,等來了漢軍七千精銳的援軍,最終置之死地而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