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還記得昔日的“寶塔糖”嗎,曾人人家中常備,為何卻突然消失了?

蛔蟲病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它是由蛔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或其他器官而導致的疾病。雖然該病在我國仍然廣泛存在,但其導致的病情嚴重程度已經遠不如過去了。在過去,蛔蟲病可能導致人蛔蟲性腸穿孔、過敏反應,嚴重的可導致死亡。而時至今日,由於醫療水平的顯著提升,蛔蟲病的治療成效已經達理想。如果家長髮現小孩食慾不振、臉色蒼白、面部出現白斑、瘦弱無力等現象,就會去醫院帶孩子開一些“打蟲藥。”“打蟲藥”一般指左旋咪唑。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這種“打蟲藥”被做成五顏六色軟軟乎乎的糖果,名叫“寶塔糖”。

看到這裡,相信不少人不禁疑惑:為什麼我從來沒聽說過“寶塔糖”呢?其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寶塔糖”,如今早就被取而代之了。在那個年代,零食的花樣並不多,“寶塔糖”雖然是藥品,但其可愛的外觀和甜甜的味道還是得到了許多孩子的青睞。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對“飯前便後洗手”的意識相對如今而言可謂是十分淡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就是這個道理,由於未勤洗手,不少人時不時會肚子疼,這種情況大多數發生在小孩子身上,肚子疼如何是好呢?大人們便買來“寶塔糖”讓孩子服用,多吃幾次便解決了。更重要的是,這種治療過程是十分“享受”的——在吃糖的過程中治病是多少孩子夢寐以求的事情!在五十多年前,幾乎所有的農村兒童都患有蛔蟲病,而部分來自城市的孩子也難逃被蛔蟲騷擾,“寶塔糖”陪伴了他們一整個童年。

其實,“寶塔糖”的藥理成分是蛔蒿,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就從蘇聯國家進口了大批蛔蒿藥物,由於蛔蒿味苦,於是藥物研究所決定將蛔蒿與甜味劑混合在一起,做成糖果,並做成寶塔形狀,以此來吸引兒童。

蛔蒿是一種草本植物,耐寒能力極強,同時,它也具有極強的藥用價值,可以對抗一些寄生蟲。雖然我國東北也產有蛔蒿,無奈產量太低,供不應求,只得從蘇聯進口。為了自力更生,國家曾從蘇聯購進了蛔蒿種子和培養裝置,計劃在國內大面積種植生產。有了蘇聯的種植裝置和種植指導,中國很快生產出了蛔蒿,並將其投入生產,製作成“寶塔糖”。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與蘇聯的關係卻逐漸不如低谷,蘇聯方面撤走了在我國的全部機器生產裝置和科技資料,其中就包括了“寶塔糖”的生產裝置和加工資料。沒有了提煉技術,蛔蒿等於廢品,更糟糕的是,蛔蒿的種子已經腐爛了,這就意味著我方只能從頭再來。好在“寶塔糖”仍有富餘,這些打蟲藥一直供應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

經過了許久的努力,中國藥物所再次把目標鎖定在鹽酸左旋咪唑上,這同樣是對付蛔蟲病的良藥,於是,左旋咪唑正式投入臨床試驗,得到理想結果之後,大批的新型“打蟲藥”在國內開始投入生產。鹽酸左旋咪唑雖然也能起到殺死蛔蟲的作用,但是卻不如“寶塔糖”一般美味而獨特了。時至今日,生活在八十年代的部分人依然把市面上的“打蟲藥”稱為“寶塔糖”,這也許便是生活在80年代的人們滿滿的童年回憶吧!

“寶塔糖”從風靡全國到銷聲匿跡,揭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唯有自己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倘若國家一直靠引進國外技術來實施國家發展建設,這是行不通的,沒有獨立創新,艱苦奮鬥的精神,中國就無法站在世界的舞臺熠熠生輝,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世界見證了中國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過程,而這一路走來有多麼不易,只有中國人民自己知道,“寶塔糖”的教訓我們應該時刻銘記於心。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