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結繩記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結繩記事的歷史原因是什麼呢?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周易·繫辭下》。

我想很多人在上課的時候都聽老師說過漢字的由來,在漢字還沒有誕生之前,原始先民們都是靠著結繩記事,所謂“結繩記事”就是一天當中若發生了一件大事,就用繩子打一個大的結,小事就是一個小結。

不過隨著部落融合發展,結繩記事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象形字就這樣誕生了,相傳早期的漢字是由皇帝的史官倉頡根據鳥獸蟲魚的形狀、足跡創造出來的。

象形字我們瞭解的少,如今我們能夠考察到最早的文字就是殷商甲骨文,數千年漢字經過了好幾次改革、也遭遇過數次危機,清末時期,西方文字傳了過來,簡便的拉丁文更容易學習,因此民國出現了“廢漢字”一說。

魯迅、胡適、陳獨秀都是主張“廢漢字”,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這跟清末的基本格局有關,特別是甲午中日戰爭之後,一些有識之士,認為要普及教育,但是又該如何普及教育呢?

想要普及教育第一步首先讓人識字,然而漢字書寫認記很難,一般的讀書人都要好幾年才能徹底認全,沒有讀過書的人掃盲更加困難,所以中國漢字成了最大的阻礙,在這種想當然的線性邏輯關係當中,留過洋的民國大師們決定廢除漢字。

後來趙元任就寫了《施氏食獅史》、《季姬擊雞記》兩篇奇文來說明漢字的獨立性,經過他這麼一鬧騰,“廢除漢字”的聲音少了許多,漢字保留了下來,進行了簡化,同時增加的拼音,解決了人們認字困難。

上世紀70年代,又進行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漢字簡化的目的很簡單,主要還是為了減少漢字的筆畫,減輕人們認字困難。

1972年正式開始修訂《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在基本的《草案》當中一共收取了簡化字853個,1977年二次簡化完成,同年開始推行“二簡字”。

我們其實可以看看這些二簡字,跟我們現在常用的字型還是有一些差別的,看上去就像是日文一樣,還有一些字看起來非常繁瑣,基於種種原因,“二簡字”推行了幾年就被廢除了。

不過一些人的姓氏也因為這次“二簡字”的推行改變了,也就是說中國的一部分姓氏並不是古人傳承下來的,而是由現代人創造出來的。

傅、付、副

傅、付都是古代的傳承下來的姓氏,都能追溯到先秦時期,不過二簡字在推行時,傅、副都改成了“付”,即便二簡字被取消,一部分傅姓人依舊還在使用“付”姓。

蕭、肖

蕭姓始祖伯益在夏禹時期掌握火種,因為開墾農田有功,其後代子孫被分封在蕭地,建立了蕭國,伯益的後人就以國名為姓。二簡字時期,專家認為蕭字筆畫太多,就簡化成了肖,大量的蕭氏族人都紛紛改姓,如今肖用途也相對廣泛。

藍、蘭

藍姓是一個非常少見的姓氏,人口大約110萬左右,廣西藍姓人口最多,有43萬人之多,在其餘各省也有藍姓人口分佈,二簡字推行後,就改稱為“蘭”姓,如今蘭姓人口也突破了100萬。

漢字的改革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二簡字的初衷雖然好,但是字型就有些奇奇怪怪了,一些人的姓氏也因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