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赤壁之戰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慘,難怪史書不敢記載!

《三國演義》是這樣寫赤壁之戰的:

……二十隻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隻一時盡著;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

曹操回觀岸上營寨,幾處煙火。黃蓋跳在小船上,背後數人架舟,冒煙突火,來尋曹操。曹操見勢急,方欲跳上岸,忽張遼駕一小腳船,扶曹操下得船時,那隻大船,已自著了。張遼與十數人保護曹操,飛奔岸口。黃蓋望見穿絳紅色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摧船速進,手提利刃,高聲大叫:“曹賊休走!黃蓋在此!”曹操叫苦連聲。張遼拈弓搭箭,覷著黃蓋較近,一箭射去。此時風聲正大,黃蓋在火光中,那裡聽得弓弦響?正中箭窩,翻身落水。

於是,從羅貫中數百年前筆尖流出的這段話到今天的此時此刻,絕大多數人眼裡的赤壁之戰,大概是這樣一個序列:曹操南下,孫劉聯合,黃蓋詐降,諸葛祭風,周瑜縱火,走華容道。又不知有多少人,在看到諸葛亮如妖般七星臺求東南風時,會自問一句:難道真有這事?

其它,如曹軍南下八十三萬,鐵索連環一望無垠,曹操在華容道上的笑,關公在葫蘆口邊的義,名言佳粹,太多,說不盡。然而,演義是精彩了,合著歷史上這事,到底如何呢。

《武帝紀》對赤壁之戰的記載,非常凝練。

曹操至赤壁,與劉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武帝紀》

曹操在赤壁和劉備有過一戰,戰鬥情況不太順利。當時發生了瘟疫,士卒死傷眾多,於是曹操退軍了。

這段記載給人的感覺,與通常認為的天差地別。別說什麼諸葛祭風,火燒戰船沒有提到,曹操和劉備的會戰也只是不利而已,哪有那麼大損失?再看其他一些記載:

建安十三年,曹操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賈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汝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曹操不從,軍遂無利。——《賈詡傳》

曹操徵荊州,劉備奔吳。孫權多與劉備兵,以御曹操。——《程昱傳》

孫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劉備併力,與曹操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劉備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操引歸。——《先主傳》

孫權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諸葛亮詣劉備,併力拒曹操。曹操敗於赤壁,引軍歸鄴。——《諸葛亮傳》

孫權遣並佐先主拒曹操,曹操引軍退歸。——《關羽傳》

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劉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操軍。曹操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吳主傳》

除了《先主傳》裡有一些新玩意,其他傳記與《武帝紀》貌離神合。無非曹操在赤壁和劉備打了一仗,損失些船,然後撤軍。但重點,還是落在了“瘟疫”這事上,陳壽想讓後人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曹操當年在赤壁,打了一場小敗仗,而且失敗的緣由,主要是因為天災,不是戰鬥失利。

如此,後人自然明白:曹操果然用兵如神,連這場所謂的人生大敗,也不過是天不長眼,有孫劉聯軍什麼功勞?

但一部失傳千年的古籍,或許會顛覆人們的認知。

會戰日,黃蓋先取十艘小而輕便的戰船,在其中裝滿乾柴乾草,又澆灌上油,再用紅色的帷幔將小船覆蓋,在船上插上旗幟。當時東南風很急,黃蓋命這十艘船衝在最前,在行使過半時,揚起風帆,命士兵大喊:“我們來投降了!”曹操軍中許多人都出營觀看。待到東吳戰船距離曹軍兩裡左右時,同時放火,火燒得非常猛烈,大風吹得也非常猛烈,東吳十艘戰船像離弦之箭一樣,飛向曹軍戰船,將曹軍戰船燒了個遍,也波及到了曹軍岸邊的營寨。——《江表傳》

有關赤壁之戰的記載,相比於正史中的曹操傳記,江表傳的記載非常詳細。這不得不讓人們認為,陳壽在給曹操作傳時,刻意掩蓋了許多真相。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前,世人如果只從陳壽記載看,是不會知道當年這些真相的。我們今日之所以瞭解赤壁之戰的許多細節,也是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否則,我們也只能瞭解到如《武帝紀》中記載的那些粗略概況,從而無法瞭解歷史真相。

結合江表傳的記載,赤壁之戰的實際情況大致如下:曹軍屯兵江北,孫劉聯軍屯兵江南。開戰前,曹軍軍中已經有不少士兵都得了病,戰鬥力已經打了折扣。之後,曹軍和孫劉聯軍有過一次交戰,不過這次交戰的規模不大,曹操小敗後,引軍退回江北大營。接著,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黃蓋詐降”一事。

梳理史料後,幾件重塑傳統認知的事情浮出水面了。首先,曹軍在赤壁之戰中,軍隊數量並非八十三萬,最多二十多萬;第二,由於疾病橫生,曹軍在戰前的戰鬥力就已大打折扣;第三,火燒曹軍戰船的事兒的確有,但並非通常認為的那樣,是什麼黃蓋親自率領戰船去燒,只是他命令手下駕著十艘小船火燒曹軍戰船;第四,孫劉聯軍並沒有全部燒燬曹軍戰船,而且史料說,曹操退軍後,自己燒燬了很多剩下的戰船。第五,至於什麼諸葛祭風,苦肉計,蔣幹江東會周瑜這些,純屬子虛烏有,尤其是蔣幹,一位當時挺優秀的人,硬是在人們心中留下了盜書小人的形象。

由此可見,即便如《三國演義》這樣七分史實三分演繹的作品,有時也能給後世還原出當年許多事情——儘管史料中沒有記載——然而也不能全怪陳壽,畢竟他是晉朝專門負責編纂史書的人員,晉承魏統,陳壽不可能不在曹操的傳記裡,儘量美化曹操,抹殺他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