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又是河南!“唐宮夜宴前傳”再次震撼網友丨誰說傳統文化不好傳播

繼唐宮夜宴之後,在端午前夕,河南衛視又現震撼人心的傳統文化節目,這次叫“唐宮夜宴前傳·端午奇妙遊”。

這個貌似“穿越”的節目,透過四個“唐朝小姐姐”,把與傳統有關的舞、曲、歌串聯在一起,為人們呈現出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聽盛宴。

其中最為驚豔,目擊一定會火爆出圈的是下面這兩個。

讓人心馳神蕩的“水下飛天”《祈》

很難想象這衣袂飄飄、輕泠飄逸,宛若天外飛仙的景象是在水下完成的。

26個小時,剪輯出了短短几分鐘的水中舞蹈《祈》。

每一幀畫面都是絕美的,每一幀畫面都可以當作桌布用。

說句不好意思的話,悅華在看這個舞蹈時,有種忍不住流淚的衝動。

舞蹈動作是飛天舞,但對舞者角色的設定則是洛神。

“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這些美麗的句子,提示著她就是是曹植《洛神賦》裡的女神。

自從《洛神賦》一出,洛神就被作為理想美神的化身。而《洛神賦》也奠定了傳統東方美學的基礎。

當然,洛神也是河洛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河南衛視在這個端午特別節目中,將洛神的形象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展示出來,將地域文化與中國傳統相結合,可見一種大氣魄。

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河南衛視真的一次次在打臉某些領域內流傳的“傳統文化”不好做節目,不好做傳播(的謬論)。”

是的,傳統文化節目並非不好做、不好傳播,而是有些人不願去做。而不願做的背後可能就是對自己的傳統不那麼自信吧。

讓人浮想聯翩的《蘭陵王入陣曲》

節目中琵琶獨奏《蘭陵王入陣曲》被“鑲嵌”在一個故事中。

一個叫“唐小彩”的姑娘自幼隨音樂家的父親練習琵琶,其中《蘭陵王入陣曲》是她最喜歡的一首。

他的父親作為送使,隨著日本遣唐使去了日本,從此山海永隔。母親把失去美滿家庭、天倫之樂的原因歸結到琵琶上,無情地剪斷了唐小彩的琵琶弦。

即便如此,她還是無法割捨對琵琶,對《蘭陵王入陣曲》的情愫。

於是在瀑流飛湍的山水之間,她戴著假面彈奏起這首激盪人心的曲子。

作為“戰歌”,《蘭陵王入陣曲》激昂豪邁,而有了唐小彩的身世故事,在不屈之外,又平憑了絲絲縷縷的思念親人的情味,讓人感慨萬端。

《蘭陵王入陣曲》是為紀念北齊蘭陵王高長恭邙山之戰而創作的。

蘭陵王高長恭是北齊高歡之孫,長相俊美。他在邙山之戰時,擔任中軍將軍,頭戴假面,率五百輕騎突破北周包圍,成功解圍金墉城。

邙山之戰,使得他威名大振,能歌善舞的北齊士兵於是創作了歌舞“大面”,這就是琵琶曲《蘭陵王入陣曲》的前身。

蘭陵王封在了蘭陵(魯南、蘇北),葬在了鄴城(河北邯鄲),和河南卻是有關係的。對蘭陵王而言,邙山(洛陽附近)之戰是他一生最華彩的一章,又是《入陣曲》的創作地,所以河南衛視以此曲弘揚河洛文化,思路很清晰。

說這個曲子讓人浮想聯翩,還在於唐小彩的故事隱喻了《入陣曲》的傳播故事。

它流傳至唐,深受民間和宮廷的喜歡。可是唐玄宗認為它不是“正聲”,於是下令禁絕,(這同唐小彩的母親禁止唐小彩彈奏形成互文),以致於此曲在中國竟如廣陵散絕。

好在幸運的是,它被日本遣唐使帶回國後,在日本儲存了下來,這才有1980年代,我們又從日本將它帶回中國的這一文化交流韻事。

河南衛視的這個專題節目非常大氣地弘揚了河洛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不單單表現在這兩個舞、曲中,但這兩個節目確實又是其中最出彩的。

有網友評論,它們甚至可以把央視的創意能力給比了下去。

悅華再強調一下,我們並非缺乏創意能力,而是很多人在很多時候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表現力。

如果執文化虛無主義態度,怎麼能創作出文化精品,傳播好中國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