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沙特曾經是糧食出口國課本知識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沙烏地阿拉伯(以下簡稱沙特),面積約225萬平方公里,中東第一面積大國。

1920年代,波斯灣地區發現了石油。193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取得沙特東部勘探石油的權力,包括石油勘探、開採、加工 、運輸、銷售,沙特從此發達了。

上天給了沙特石油,也給了沙漠。

沙特位於阿拉伯半島中間地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沙特大部分地區是沙漠,年平均降雨不足200毫米,夏季白天氣溫在45℃上下,最高氣溫可達50℃以上。

沙特的的邊境,北邊與伊拉克、科威特之間隔著希賈拉沙漠,與約旦之間是內夫得沙漠,東南方向與卡達、阿聯酋、阿曼、葉門隔著魯卜哈利沙漠,中間是代赫納沙漠。沙特的這些沙漠是連在一起的,合稱阿拉伯沙漠,面積約233萬平方公里,世界上僅次於撒哈拉沙漠。

沙特人口約3240萬,其中沙特公民約佔62%。沙特首都利雅得人口超過800萬,過去利雅得是代赫納沙漠中的一個綠洲,靠西邊阿拉伯高原的季節性溪流生存。如今利雅得是沙漠中的大都市,不但是沙特第一大城市,也是阿拉伯半島最大城市。

沙特可耕地面積只佔土地面積的約1。6%,約350萬公頃(2015年)。永久性草地約378。5萬公頃,佔土地面積的約1。9%。森林覆蓋率很低,林地面積只佔到全部土地的約0。45%(2015年)。屈指可數的耕地零散分佈在西南部希賈茲山脈地區,農業的發展受到極大限制。

憑藉著石油帶來的鉅額利潤,國力飛速增長,但單一的石油經濟結構對國家的長遠發展是一種隱患,沙特決心在工業、商貿、旅遊和農業等各個領域同時開花,此後開始對國內的各個行業進行全方位的重塑,其中自然也包括農業。

儘管數千年來阿拉伯半島都不是一個糧食生產地區,但此時的沙特人卻偏要逆天而行,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有錢!為了鼓勵農業發展,沙特將大量土地無償地分配給個人,並且承諾只要耕種人將土地開墾超過四分之一就能夠獲得該土地的永久所有權。

對於國內的糧食產品,沙特以高出市場價十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收購,農民幾乎穩賺不賠。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沙特的高額補貼之下,大量居民開始投身農業,甚至部分投機者不惜從國外低價買入糧食,然後高價賣給國家。

透過短短几年的奮鬥,令人驚歎的是,沙特這樣一個沙漠覆蓋、久旱不雨之國,不但實現了糧食自給,而且成為中東地區屈指可數的糧食出口大戶,每年竟向歐洲出口數千噸鮮花。

沙特連一條像樣的河流都沒有,農業灌溉全靠地下水。1970年以來,沙特共打了自流淡水井4萬多眼,還投巨資興建水利工程,在水量很少的溪流上築壩200多座,在紅海及海灣沿岸地段,投入運營的海水淡化站有幾十座。

沙特的農田,全都是圓形的,因為中間是水井和噴水龍頭,噴水範圍就是一個圓形。

1960年代初,沙特小麥年產量僅為3000噸,到1980年代則猛升至400萬噸。除了小麥,沙特的鮮花、椰棗等產量也大增。沙特還建立了家禽飼養場和奶製品加工廠,1989年肉雞產量為260萬噸,蛋103萬噸,除供應本國市場外,很大部分也打入國際市場。

進入20世紀90年代,沙特一躍成為全球第六大糧食出口國,但好似曇花一現的沙特農業卻在短短20年內沒落。進入21世紀,沙特的糧食又高度依靠進口,一個在中東地區“化沙漠為良田”的神話自此夭折。

古時候的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極其有限,除了經商和遊牧之外,沒有人會嘗試在這片不毛之地種植糧食。然而農業對於一個國家的誘惑實在太大,但凡有一絲可能發展農業的國家都不會放棄,對於沙特來說也不例外。

在沙特農業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表象下,暗藏的危機也隨之而來。農業的基礎除了良田之外便是淡水,而乾旱少雨的阿拉伯半島欠缺的正是水源。儘管沙漠下有地下水,但地表沒有江河和降雨補充,這些水資源基本是用一點就少一點,對環境的破壞力極大。沙特是一個原油比自來水便宜的國家,浪費的淡水資源,其價格遠高於生產出來的農作物。

由於土地貧瘠和淡水資源缺乏,沙特糧價居高不下,在美國等糧食出口國的擠壓下舉步維艱、難以為繼。

如今的沙特,雖然保留了部分地下水農田,但糧食已經高度依賴進口了,或許這才是更加合適的道路,一個曾經無比輝煌的“農業神話”自此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