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西漢皇權與封國的矛盾,異姓王和同姓王的交替,誰贏得了勝利

皇帝和臣子之間的矛盾無外乎利益,當臣子權勢足以影響朝堂之時,兩者之間的矛盾逐漸產生,這種矛盾歷朝歷代皆有。

西漢初年實行封國制,劉邦曾分封幾個功臣為王,以彭越為梁王,臧荼仍為燕王,張敖仍為趙王,這些王國的土地都是跨州連郡。而隨著漢朝時期生產力逐漸恢復,皇權與封國制的矛盾逐漸開始尖銳。

漢初的帝國不但疆土廣闊,官員的權力也是極大。在官制上,漢初所設定的官職儼然和漢帝國的政府一樣,有丞相、御史大夫、中尉、二千石等。在最初,甚至封國的丞相也稱相國,如曹參就是齊國的相國。

封國的官更,除丞相由漢皇帝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諸官皆由封國的國王自己選用。封國內的徭役都歸封國自己收取。封國都有自己的紀元,不用漢皇帝的紀元。封國對皇帝的義務只是按時去朝,每年繳納獻費。封國國王權力最受限制的,即為軍事方面,沒有皇帝的虎符,封國國王不能擅自發兵。

由於封國制建立了異姓王國,漢帝國就大受威脅,所以項羽死後不久,劉邦和這些封國功臣就展開了鬥爭。從公元前202年到前195年七年之間,劉邦把燕王茶、楚王韓信、韓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都消滅了。

在劉邦時代,封國制的物質條件基本沒有變動,這也是異姓封國被消滅的原因之一,同姓封國隨之建立起來。劉邦消滅異姓功臣王國後,就在原地區建立了一個同姓王國,封自己的子弟為王。

在惠帝時期,漢帝國和各封國除去個別的鬥爭外,大體上是相安無事的。因為在這一時期,漢帝國和各封國都是忙著自己封地經濟的恢復,以及社會秩序的安定。到文帝時,皇權與封國的矛盾就逐漸顯露出來。

文帝時期的一位思想家賈誼,早已看出封國問題的嚴重。他向文帝上書,指出當時的形勢,他把封國之強大,比作人身上的病。賈誼指出親族是不足恃的,當他沒有力量的時候,就是外人也會表示服從,當他有了力量的時候,就是親兄弟也會起來反抗。根據這種看法,賈誼主張以“眾建諸侯”的辦法來解決封國問題。

然而文帝的時代,封國與皇權間的矛盾雖然已逐漸顯露,但還沒有達到尖銳化的程度。賈誼的主張很得文帝讚許,文帝也曾分齊國為六國,分淮南為三個國。但賈誼的主張提出來的時代畢竟有些過早,封國諸侯和功臣們對於主張強化君主權的賈誼是不看好的,在他們的反對下文帝不得不疏遠賈誼。

由於條件的成熟:一方面是社會經濟已經恢復,皇權的基礎已經鞏固,這就必然要求擴大皇帝的權力;另一方面王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要求對皇權干涉者進行規範,要求變王國為帝國,因此封國與皇權的矛盾到景帝時便爆發。

景帝即位後,用晁錯為御史大夫。在文帝時,晁錯就曾建議削諸侯土地,文帝未能用。但文帝很賞識晁錯,就派他為太子家令,得幸於太子,號日智囊。景帝一即位,晁錯就再建議削諸侯地,景帝採用晁錯削地的建議,開始削諸侯地,公元前154年眾諸侯國共同起兵反抗。

文帝時吳太子入朝,和漢皇太子(即後來的景帝)下棋,吳太子不恭敬,被皇太子提起局盤打死。這回事件,破壞了吳王和漢文帝的感情,吳王從此稱病不朝。景帝即位,削諸侯地這問題想要立即解決,吳就聯合楚趙等國起而反抗。

當然,打死吳太子對於吳國和漢皇室是有關係的,但吳國起兵的真正原因,則在於封國和皇權的矛盾。

吳王濞自公元前195年封於吳到公元前154年起兵,做吳王已四十年。有四十年的儲備,吳起兵時是兵精糧足,同時又聯合了楚趙等國,力量是很強大的。所以吳楚七國之亂,可以看作漢初皇權和封國鬥爭中的一場決戰。

漢景帝派周亞夫鎮壓,周亞夫所採取的戰略是守城。吳王領兵至梁,久攻不下,周亞夫又堅壁不出戰。吳軍糧盡被打敗。吳王濞逃至東越,為東越人所殺。七國叛軍以吳王為首,吳軍被擊敗叛軍很快就被擊潰。

吳楚七國之亂,是漢初皇權與封國矛盾發展中的決戰,也是漢初封國權力消亡的一個關鍵。吳楚失敗之後,也標誌著封國制敗給了皇權,皇權壓倒封國權力。

吳楚起事之前,封國是半獨立性的,封國的官職有如漢朝廷,除丞相由漢朝延任用外,封國國王得自己任用官吏。吳楚七國之亂以後,封國國王在國內的權力大受限制,主要的官吏皆由漢朝廷任用,這些官的地位降低,不能和朝的官吏相比,人員也大大減少,這些封國想要再造反就沒之前那麼容易。

以後,諸侯國家雖仍存在,但諸王實際上已經沒有政治權力。封國的行政權完全落到皇帝委任的官吏的手裡,西漢初年皇權與封國的矛盾基本得到解決。

雖然皇權與封國制的較量以皇權的勝利而告終,但是西漢的統治又陷入了新的危機,統治階級的矛盾從封國制與皇權的矛盾,轉化成了皇親國戚與皇權的矛盾,這一矛盾一直持續到西漢統治的結束,最終皇親國戚的權力達到頂峰,王莽篡了皇位。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對古標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