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晚清老照片150年前的長江三峽,風光雄奇,百姓生活簡陋貧苦

1871年10月,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從上海出發,沿長江逆流而上,經湖北乘船進入四川。在此行程中,他拍攝了三峽雄奇險峻的自然風光和繁蕪粗礪的百姓生活。我們跟隨他的鏡頭,一起去感受150年前的三峽魅力。

1872年2月7日,湯姆遜在湖北宜昌僱了一艘快船和24名船工,開始向四川進發。當天進入西陵峽,他立即被峽江風光深深地震撼:“河道深邃清澈,兩岸絕壁兀起,遮天蔽日,天空又時常陰雲密佈,更增添了幾分幽暗。”

青灘長約1。5公里,懸崖峭壁,臨江矗立,江床狹窄,暗礁林立,水流沸騰,漩渦無定。湯姆遜為了拍攝這張照片,可謂費盡周折,因為岸上的村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邪惡的事情,居然用筆以外的東西製造圖畫”,準備朝他扔石塊。他快速地拍攝了這張照片,頂著一片咒罵聲躲進船艙。

湯姆遜在峽江兩岸的江灘和懸崖上,看到很多粗陋的小屋,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他們的日子非常貧困,居住條件簡陋,僅以木材和蘆葦搭建成草棚,遇到大風,很可能被掀翻。

相比於江灘的草棚,洞屋是一種更為原始的棲居之所。洞屋往往位於難以到達的懸崖上,背靠山洞,在洞口用木板或竹子建一面牆擋起來,內部則是煙熏火燎,通風較差。

這裡的百姓吃苦耐勞,大多以捕魚為生,還有一些人在附近的採石場工作。湯姆遜看到:“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岩石表面稀薄的土壤都被刮下來種上了莊稼和蔬菜,終日精心照料,長大直至長成。這真是從石頭裡要麵包。”

巴東附近有很多煤礦,礦工以傾斜的角度挖入岩層,不挖豎井,也不需要通風系統,開採方式很落後。他們進入礦井後,將一盞小油燈綁在頭上照明,每天早晨7點開始挖煤,一直幹到下午4點,掙得300文銅錢。

運煤工將挖出來的煤運出礦井,每天能掙200文銅錢。

他們將剛挖出來的劣質煤打碎,與水混合,用模子定型,在太陽底下曬乾,然後運往城鎮銷售。

2月18日,湯姆遜一行進入巫峽。他記道:“江水在這裡十分平靜,峽谷入口處躍入我們眼簾的或許是這一路上最美的景色。重巒疊嶂,高聳入雲,前方最遠處的山峰就像一顆切割過的藍寶石,雪線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懸崖和峭壁的顏色漸漸變深,直到與近處醒目的光影融為一色。”

湯姆遜抵達四川巫山縣後,本來計劃繼續西行到達夔州府,但他遭遇了惡劣的風暴,不得不中止行程,返回到長江下游。因此,湯姆遜的三峽之行不完整,他走過了西陵峽和巫峽,遺憾地錯失瞿塘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