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12首帝王詩詞,首首經典,警醒世人!

詩歌是中國人的靈魂,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詩歌無處不在。許多帝王亦好詩歌,留下不少名篇。

譬如曹操的《短歌行》,把自己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展露無疑;譬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此間憂愁悽苦更是讓人不忍再讀。

今天,詩詞君挑選出十二位帝王的十二首詩,與大家一起,體會帝王詩中的哲理與深情,感受古代君王的為人處世態度,警醒世人千餘年!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號西楚霸王。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項羽兵敗垓下。英雄末路,想到自己曾經英雄蓋世,最後卻落得這樣一個下場,是命運不眷顧他罷了。

項羽又是多情的,在英雄末路之時,他擔心的是他所愛的女子將要走向何方?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鐵漢也有柔情的一面,人之所以能感受到世間美好,就是因為有情。

情字多磨,願你我都能遇到心中的那個他(她)吧!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漢高祖,西漢開創者。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歷經反秦戰爭、楚漢戰爭後,建立西漢。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劉邦親征,很快就平定了這場戰爭。彼時,劉邦順路回到家鄉沛縣。昔日好友、尊長、晚輩共聚一堂,盡興歡飲。

衣錦還鄉本是人生最得意的事情,可已經身居高位的劉邦卻心懷憂慮,大風吹得雲飛揚,我統一了天下,可是怎麼找到勇士幫我鎮守四方。

劉邦的遠大抱負,對國家的憂慮,在這一首詩,盡皆體現。當一個人有了責任心,也就離成功不遠了。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

《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劉徹不但是政治家,也是一位愛好文學、提倡辭賦的詩人。他的這首清麗雋永,筆調流暢的《秋風辭》,一波三折,抒寫得曲折纏綿,歷來為人稱道。魯迅稱此詩“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詩以景物起興,繼寫樓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熱鬧場面,最後以感嘆樂極生悲,人生易老,歲月流逝作結。全詩比興並用、情景交融,意境優美,音韻流暢,歷來備受讚譽。

世事總是無常,人生向來短暫,切莫沉浸過去無法自拔,人永遠要向前看,才算不辜負這人世一遭。

曹操(155年—220年)

魏武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所處的時代, 正值東漢末年,東漢政權岌岌可危,董卓進京,天下大亂。在這個亂世中,曹操披肝瀝膽,建立曹魏政權。

這首《短歌行》據說是曹操南征孫權時途中所作。這首詩將曹操內心對時光易逝,求賢若渴,建功立業的心理描寫得淋漓盡致。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不可謂不霸氣,想要擁有大的成就,就必須如同高山大海一樣吸納微小的能量,廣納賢才,重用人才,如此才能成就像高山一樣巍峨、大海一樣廣闊的事業!

曹丕(187年—226年)

魏文帝,曹操之子,與父親曹操、弟弟曹植稱“三曹”,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曹丕的文學才能一直被忽視,其實,他的文學造詣非常高。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對後世七言詩的創作有很大影響。明代胡應麟說:“子桓《燕歌》二首,開千古妙境。”

這首詩寫一個女子思念在遠方作客的丈夫,全詩語言清麗,情致委婉,音節和諧,把人物情感表現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

思念如果有聲音,也許是一首情歌,思念如果有形狀,也許是一朵花開,思念如果有意義,那一定是你向我奔赴而來!

李世民(598年—649年)

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開創“貞觀之治”。

《賜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很少有人知道,李世民也是一位詩人,他留下近百首詩作。“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已經成為諺語了,在猛烈狂疾的大風中才能看出誰是堅勁的草,在激烈動盪中才能辨別誰是忠臣。

詩詞君想,這肯定是唐太宗工作中的真實體驗,人在高位,人情冷暖應該會感受的更加明顯吧。

哪些人是忠臣,哪些人是佞臣,也許他只是不說,並不一定是真的不懂,很多事,也許都是身不由己罷了。

武則天(624年—705年)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武則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在大家的印象中,武則天是一個冷酷狠毒的皇帝,可這首情詩卻讓我們看到武則天柔情的一面,其實,她也曾是一個渴望被愛的女子呀!

《如意娘》是武則天在感業寺出家時寫給唐高宗的情詩。此詩極盡相思愁苦之感,簡短的篇幅之中曲折有致,融合了南北朝樂府風格於一體,明朗又含蓄,絢麗又清新。

武則天算計一生,晚年悽苦,雖然獲得了無上的權利,卻失去了親情和愛情。

生活中我們也是一樣,總以為來日方長,虧欠的一切日後都還可以補償,所以就理所當然的忽視父母,忽視家人,忽視朋友,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遇到喜歡的人就去愛,想念父母了就回家,人生,真的沒你想的那麼長!

黃巢(820年—884年)

黃巢,唐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880年,黃巢兵進長安,於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黃巢敗死狼虎谷。

《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是唐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這首詩是他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後所作。

對於這次落第,他非常憤慨,他將自己自比為菊花, 等到秋天時,百花凋零,我獨開放,到那時,滿長安都是我的香味,浸透長安。

人生失意常有時,換一種角度去想,也許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

李煜(937年—978年)

李煜,南唐最後一位國君,世稱南唐後主。南唐為宋所滅後,李煜淪為囚徒,死於汴京。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

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

垂淚對宮娥。

這首詞是李煜降宋後所作,上篇寫南唐曾經的繁華富饒,不曾經歷戰亂的侵擾。下篇寫家國覆亡的慘狀。

全詞由建國寫到亡國,極盛轉而極衰,極喜而後極悲,看似只是平平無奇的寫實,卻飽含了對故國的留戀與亡國的悔恨之意。

李白說: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的天賦才幹都有所不同,善於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事,其實也是一種能力。

趙匡胤(927年—976年)

宋太祖,北宋開國皇帝,軍事家。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基本完成統一。

《詠初日》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詠初日》一氣呵成,詩意質樸而又粗獷,境界開闊而又壯觀。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但氣勢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動,是一篇比較成功的述志之作。陳巖肖讚歎說:混一之志,先形於言,規模宏遠矣。

據說,趙匡胤還有一首《詠月詩》。有一天他詩興大發,吟了兩句:為離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萬國明。可吟完這兩句,就卡住了,再也想不出來。

這兩句詩,有宋一朝,無人敢接,一直到了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才接上後兩句:恆持此志成永志, 百戰問鼎開太平。距離趙匡胤作詩時已經四百年了。

兩個惺惺相惜的靈魂,在時間的長河中終究還是會重逢。知音就是這樣,可以跨越性別,跨越種族,甚至跨越時間。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憤題和尚詰問》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

這首詩題目就告訴我們這首詩是為了反駁和尚的追問。

朱元璋剛剛打敗陳友諒,來到一個寺院,主持看其面非善類,煞氣很重,便想化解他,問其姓名。朱元璋在寺院牆壁上賦詩一首,大笑而去。

剛殺盡江南的百萬兵,腰間的劍還透著血腥味。你這個老僧連英雄也不認得,只在這裡不停地追問姓名。

看來,朱元墇對自己的英雄氣慨很是自得呀!自信是人生的一種態度,自信的人,也會獲得更大的成就。

朱厚熜(1507年—1567年)

明世宗,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

《送毛伯溫》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嘉靖即位早期,做了很多大事,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

這首詩是毛伯溫出征安南時,明世宗朱厚熜(cōng)為其寫的壯行詩。整首詩充滿豪壯之氣,士氣凜然,撼動山河,明白曉暢,鏗鏘有力,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勵精圖治的精神面貌。

為國殺敵,鞠躬盡瘁是戰士的本職,保家衛國,英勇向前是戰士的信念,千百年來,只有國家強大,我們才能不受外敵的欺辱。

感謝那些保衛家國的人們,沒有你們,就沒有如今的太平盛世,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你們替我們負重前行!

人從來不是隻有一面,帝王也不例外。

世間的黑與白,是與非,對與錯,很多時候不過是各人的立場不同而已。

所有人在歷史的長河中,都不過是滄海一粟。

關於他們的是非,爭論千年未曾休止;他們的曲直,歷經百世莫衷一是。

悠悠千載功過,留與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