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秦安縣博物館收藏唐代 海馬 瑞獸葡萄紋鏡面積達千米

海馬瑞獸葡萄紋銅鏡

海馬瑞獸葡萄紋鏡(本文圖片為資料圖)

安俊維

在秦安縣博物館有一件鎮館之寶——唐代海馬瑞獸葡萄紋銅鏡,它的珍貴在於,同樣尺寸、規格,而又精美的唐代銅鏡在全國都是罕見的。

秦安縣博物館所收藏的這面海馬瑞獸葡萄紋鏡,形狀為圓形,直徑29釐米,厚2釐米,重4500克,青銅質地。1986年7月,由秦安縣五營鄉村民在田間勞動時發現,捐獻給了秦安縣博物館,後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是截至目前甘肅省出土銅鏡中最大的一面,曾多次赴海外展出。該件文物正面仍然可以映照出人像,背面紋飾繁縟,富麗堂皇,體現出了盛唐時期高超的冶鑄技藝。

這塊銅鏡泛著銀白色的光澤,只有少量銅鏽,儲存較為完好。這是因為唐鏡的金屬成分中,大體為銅佔69%,錫佔25%,鉛佔5%,所以呈銀白色。

我們欣賞文物可以從美術的角度去觀察、賞鑑。文物中的影象所包含的含義一點也不亞於文字。圖案紋飾往往有著特殊的寓意,寄託了古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所以欣賞圖案,其實是在走進古人的內心,體悟當時的觀念和風尚。

古代銅鏡主要型別有圓形鏡、方形鏡、亞字形鏡、銘文鏡、花葉鏡等,紋飾往往與形狀相配合,匠心獨運,極具觀賞性。在南北朝時期,葡萄圖案紋樣由西亞經中亞傳入我國。到唐代,葡萄紋和海獸紋成為銅鏡流行的紋樣,瑞獸葡萄紋鏡主要流行於盛唐、中唐時期。

這面海馬瑞獸葡萄紋鏡為圓形,伏獸鈕,無鈕座,器形完整,鏡面光潔,鏡背造型和圖案佈局經過了製作者的精心設計,將實用性與裝飾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雙線高圈將鏡背分為內外兩個區域。外區最外延有一圈寶相花組成的圖案。寶相花不是一種真實的花卉,而是魏晉以來伴隨佛教盛行而流行的圖案,它集中了蓮花、牡丹、菊花的特徵,比自然形象的花更美、更富麗。在寶相花的中心還有一顆圓珠,像閃閃發光的寶珠。

紋飾採用高浮雕工藝,儲存完好,極具立體美感。主題紋飾既對稱穩定,又靈活多變。外區有16只狻猊、鳳鳥和雀鳥在葡萄藤葉間環繞。狻猊是一種近似於獅子的神獸,傳說是龍生九子中的一子。它也是隨著佛教的流行而流行的。鳳鳥和雀鳥則是自戰國時期就出現的銅鏡紋樣。內區5對瑞獸兩兩相向,有海馬、瑞獸和雀鳥。海馬也稱海獸,似馬非馬。仔細觀察會發現,瑞獸穿梭於葡萄枝蔓下,繞中心的伏獸奔走,雀鳥則展翅飛翔,形態各異。葡萄則以同心圓的方式分佈為四圈。葡萄的果實顆粒飽滿,累累成串,給人以豐收、盈碩和豐盛的感覺。枝蔓自然舒捲、纏繞,將葡萄連線起來,使得繁密而不雜亂。

整個鏡面的各種裝飾元素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不由讓人驚歎這青銅上的藝術之美。在有限的空間中,古代的工匠儘可能自由地發揮,將情感充分地表達出來,展示出精湛的製造工藝和豐富的美學意蘊。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件銅鏡的紋飾有點奇怪,既有海洋文明的海馬,也有西域傳來的葡萄紋、狻猊,還有中土流行的瑞獸、鳳鳥,將異質文明、異域風情包含在一件器物當中,充滿了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而這恰恰是盛唐的風格,是那時的流行風尚:既有對真實存在事物的摹寫,也有對觀念中、想象中事物的表現,且將兩者充分地結合在一起,顯示出那個時代的大氣和瑰奇。

有人可能會提問:“秦安怎麼會出土這麼好的銅鏡?”要解釋這個疑問還得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

當時的關中隴右地區聯絡緊密。關中聚集了皇親國戚、王侯將相,而隴右同樣是富庶的地方,“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當然,唐代的隴右地理範圍要大一些,包括現在的甘肅省大部分割槽域。在漢末至隋唐這一段時期,秦安這塊地方有過很多顯赫的家族,如苻堅家族、呂光家族、權翼—權景宣—權德輿家族,出土過很多精美的佛教造像塔、造像碑。在秦安葉堡鎮還出土過成批的、體量巨大的唐三彩陪葬俑。所以,唐代的秦安是絲綢之路上的大邑、重鎮。據推測,該塊銅鏡的主人當屬高官、富戶。

在歷經千年之後,銅鏡的紋飾依然熠熠生輝,令人讚歎。我們佇立在展櫃前,欣賞它的精美華貴,也追緬大唐氣度、盛世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