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河北農民用了10年的水瓢,搖身一變成為國寶,專家:器身銘文無價

說起文物,相信朋友們的第一反應都是價值極高。為什麼文物的價值高呢?這是因為除了文物本身的價值,它們還被歷史賦予了很高的研究價值。要知道我們現代人瞭解歷史大多都是透過文獻,但是文獻由人編寫,裡面的內容因為夾雜著編寫人的主觀情感,其中的真實性有待考究。

而文物是歷史的結晶,物件不會說謊,如果能從文物中讀取到資訊,那一定是真實的歷史。所以文物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價值高,那你見過八塊錢買到的文物嗎?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件文物西漢上林共府銅升,它的模樣就好像是農村使用的水瓢,在眾多珍貴且氣勢雄偉的文物中毫不起眼。那麼它是怎麼進入陳列眾多精緻珍貴文物的博物館的呢?

在20世紀60年代,這件“水瓢”被一個農民勞作時發現,農民看著它很像水瓢,而家中恰好缺水瓢,勤儉節約的農民就將它拿回來家當水瓢用。這一用啊就是十多年,到了改革開放的時期,專家們給普通老百姓科普了許多文物的知識。

這農民聽著專家的講解,意識到家中的水瓢可能不僅僅是一個水瓢,連忙拿來讓專家們鑑別。剛開始專家也被這物件的外表給矇騙了,但是翻來覆去檢查過後,發現了刻在“水瓢”的銘文:“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玡。容一升,重斤二兩,工師駿造。”

農民疑惑了,這些字他也看見過,難道有什麼問題嗎?這些字用隸書刻在物件的外壁上。農民不懂這些字的意義,但是專家卻意識到了它的價值。於是專家與農民溝通,要徵集這件文物。

農民表示文物放在他手中也是浪費資源,願意為國家的歷史研究做貢獻,便低價交給了博物館,於是只收了八塊錢。

那麼再說回這件文物,上面二十二個字的銘文的含義是什麼呢?上林指的是漢武帝劉徹修建的上林苑,供府乃是供應物品的機構。這四個字代表著這件物品出身於皇家。

這件物品初元年間由琅琊郡送到上林苑,可容納一升的水,自重二兩。由一個名為駿的匠師製造出來。不過仔細檢視,這文物的容積並不能達到一升,經過專家的測量,它的容積只有兩百毫升。

那麼這就是研究文物的意義所在了。古代和現代習慣有很大不同,如果單憑冷冰冰的文字來看,會有很多的侷限。而如果有實物的存在,就能讓研究中許多問題簡單明朗。

這短短的二十二個字不僅承載著詳細的歷史資訊,還能幫助歷史研究者解決許多問題,這樣的珍貴价值難道不足以與其他文物共同陳列在博物館中嗎?

這件文物的經歷也讓我們學會一個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倘若那位農民被它平平的相貌矇騙,沒有把它帶回家,這樣珍貴的文物豈不是又要被淹沒在歷史洪流中,不知何時能夠重見天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