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史上4大無價國寶,件件價值連城卻不知所蹤,你知道幾件?

中國幾千年的可考歷史中,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璀璨的文化遺產,還留存下來了許多精妙絕倫的現實寶藏。四羊方尊、司母戊鼎、青花瓷、《千里江山圖》……每一樽每一件國寶的背後,都是歷史沉甸甸的痕跡。

但除了這些被人們完好儲存,或發掘出來的珍貴寶物之外,還有一些無價國寶卻永久遺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只給人們留下一樁樁伴隨國寶而生傳奇故事,流傳至今。

第一件無價國寶就是傳國玉璽,也就是和氏璧。當初被藺相如引出“完璧歸趙”典故的和氏璧,最終趙國還是沒能保住,在天下一統後落到了秦國手中。秦國丞相李斯用和氏璧刻了一方玉璽,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從此就成為了封建皇權的象徵。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想爭奪傳國玉璽來表達自己“皇權天授、正統合法”地位,因此傳國玉璽被捧到了一個其它任何寶物都無法比擬的位置。時間到了西漢末年,王莽亂政想索要傳國玉璽,王政君太后氣得直接將玉璽砸到地上,傳國玉璽從此缺了一個角,後用黃金補上。

隨後傳國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被隋朝蕭皇后一同帶去漠北突厥處,因此李唐皇室最開始被嘲諷為“白版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不甘心,刻了一堆玉璽自欺欺人。直到公元630年,唐朝大將李靖討伐突厥,蕭太后迴歸,將傳國玉璽奉上,皇室正統再次得到承認。

只不過唐末天下大亂,五代十國並立,傳國玉璽就此遺失在戰亂中。雖後來有訊息稱宋朝得到過傳國玉璽,但隨著宋徽、欽二宗被擄,傳國玉璽再度失傳。

到了元朝時候,傳國玉璽被傳在市井叫賣,後被元朝權臣伯顏得去,卻最終被磨平,混於其他玉璽中間,從此再無下落。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率兵出征漠北,就是為了討回傳國玉璽,卻再無法得見,傳國玉璽只留下傳說。

第二件無價國寶則是跟傳國玉璽曾經相提並論的隨侯珠。隨侯珠是春秋戰國時期隨國的珍寶,傳聞是隨國國君救大蛇後得到的報酬,那條大蛇自稱龍王子之,因感謝隨侯相助,所以送他一顆夜明珠,因此隨侯珠又被稱為““靈蛇之珠”。

“珠聯璧合”這個詞中,璧乃和氏璧,珠就是隨侯珠。隨國滅亡後,隨侯珠先是流落楚國,後秦一統六國後又被嬴政得去。只是秦朝滅亡後,隨侯珠也再未有下落,據猜測隨侯珠可能是被秦始皇帶進了地宮,在墓室內作長明燈用。

第三件乃是《蘭亭集序》真跡。這個《蘭亭集序》不是我們中學語文課本上的那篇古文,而是被譽為“書聖”的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在會稽山與謝安等友人們一同遊樂時,將他們所寫詩詞歌賦重新整合為一本文集時所寫的序言。

《蘭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是中國古代書法界的巔峰,而魏晉的書畫藝術也是整個中國歷史中最具特色的時代,因此《蘭亭集序》的地位可想而知,唐太宗李世民就對其特別推崇,還將《蘭亭集序》的臨摹本分給諸親近大臣。只不過《蘭亭集序》的蹤跡也就從這裡開始失蹤了,有推測說《蘭亭集序》的真跡被李世民帶進了他的陵墓中。

最後一個一本百科全書,乃是明朝的《永樂大典》。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就想著要編纂一部能夠彰顯國威,震驚世界的鉅作,因此組建了一個超過3000多人的編纂團隊,從永樂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開始,歷經6年時間,直到永樂六年方才定稿、抄寫完畢。

《永樂大典》是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文獻合集,有差不多3。7億字,11095冊,22877卷,是鉅作中的鉅作。只可惜隨著戰亂,《永樂大典》的副本難逃浩劫,如今散落在全球各地僅餘800多卷。至於《永樂大典》正本在明世宗朱厚熜的明永陵中作為陪葬的傳聞,誰也不能確定真假。

參考資料:《晉書》、《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