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有多“不正經”?別笑,這真是古人打造出來的

1971年,在甘肅省博物館內,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正痴痴地站在一處展覽臺邊,口中不停地喃喃地說:“太美了!真是太美了!”

這時,正在一邊招待柬埔寨訪客的博物館館長,終於結束了公事來到了老人的跟前。老人對館長說:“這實在是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藝術珍品吶!”

館長笑道:“它還沒有名字呢,要不郭老您給取個名兒吧。”

老先生回過頭,他正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此時他的頭髮已經花白,但眼睛裡卻充滿了激動而極具生命力的神色。“叫什麼好呢?”郭老思忖著,“就叫‘馬踏飛燕’吧!”

>>

雷臺漢墓

1969年,在甘肅武威新鮮人民公社當中,第13生產隊的村民受公社安排,正辛勞地工作在工地上,不斷將地裡的黃土挖掘出來,為的是在這裡修建一座防空洞。

可當他們挖著挖著,卻突然挖空了,透過空洞朝裡一看,裡面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青銅雕像,在中間還躺著一口頗為巨大的棺材。村民們當即將事情上報給了組織,不久之後,一支考古團隊就來到了事發地點,開始對這古墓進行研究和保護。

在古墓當中有各種各樣的青銅馬,其中一些馬俑胸前還有一些銘文。根據銘文記載,這座墓室乃是西域張掖長官張君之墓,因此推斷這座古墓乃是東漢時期修建的漢墓,具體建成年份應當在公元186~219年之間。因為墓室靠近雷臺,因此得名為“雷臺漢墓”。

>>

馬踏飛燕

在雷臺漢墓當中發現了大量的文物,金銀玉器樣樣不少,但最為珍貴的,還是要屬那一批青銅馬傭。漢朝的西域江山跟馬是不無關係的, 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曾經各率5萬騎兵深入漠北,尋殺匈奴,這才最終將河西走廊納入治下, 打通西域,將包括張掖、武威、敦煌等等西域諸地盡皆置於大漢皇帝治理之下。

因此,漢朝時期對馬是尤其鍾愛的。漢武帝就極其痴迷良馬,還曾經專門作出一首《天馬歌》來稱讚馬之英姿,是為:

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因此,在東漢墓室當中發現如此之多的馬俑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在這青銅馬傭的馬陣最前方的一匹領頭馬,卻還是讓專家們驚豔不已。

這馬形貌與真馬一般無二,昂首提尾,英姿神異,體型矯健,神形兼備,其三蹄騰空作飛奔狀,一蹄踏於一飛鳥之上,飛鳥銜首回望,似乎同樣難以置信,就這麼一個情境,便將飛馬之風馳電掣、瞬息千里的速度感完美地表現了出來,可謂是寓動於靜的典型,世界藝術的珍品!

>>

正面趣照

也正是因此,郭沫若先生在之後第一次見到這銅奔馬馬俑時,即便是見多識廣的他,一時之間也讚歎不已。之後,包括“馬踏飛燕”在內的這批青銅馬俑,還被帶去了世界各地進行巡迴展覽,一時之間震驚了整個世界,彰顯了中華文明的浪漫與璀璨。

可有趣的是,這“馬踏飛燕”中,奔馬所踏的飛鳥,其實並不是燕子,目前的研究表示, 這飛鳥更有可能是“龍雀”或者“燕隼”,其中龍雀就是秦漢神話當中的風神飛廉,東漢張衡又有“龍雀蟠蜿,天馬半漢”的說法,因此龍雀是目前學界認為最有可能為這飛鳥的神話生物。

另外,這“馬踏飛燕(雀)”的側面照看起來雖然十分流暢飄逸,但是正面照其實十分滑稽有趣。這馬踏飛燕當中的馬本身就是“順拐”的,從正面看上去就更加明顯。而且正面照中的青銅馬歪頭咧嘴,表情詼諧,看上去令人忍俊不禁,突然之間就沒有那種風馳電掣的駿馬之風,而餘下了動畫式的可愛之氣了。

>>

結語

馬踏飛燕是我國國寶級的文物,是我國藝術史上的無上珍寶,也反應了中華文化的一種特點,那就是對藝術意境意趣的完美把握。如何使用不動的雕塑表現出日行千里的飛馬之快?馬踏飛燕就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答案。

參考資料

李崇寒。馬踏飛燕 順拐馬的身世之謎[J]。國家人文歷史,2014:57-59。

張勁碩。馬踏飛燕被錯踩四十多年的燕子[J]。知識就是力量,2014:56-59。

李越。從馬踏飛燕中看馬在雕塑藝術中的表現[J]。小品文選刊:下,2017: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