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你可知孔子葬地背後的秘密,原來與現在的大不相同

撲朔迷離的歷史真相,不為人知的塵封往事。歡迎進入大古的歷史奇妙屋。

孔子曾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葬地稱陵完全是有資格的。

但為何卻稱為“孔林”呢?這要追溯到原始的葬人制度。

在原始社會初期,並不存在喪葬事宜。人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死。

有的隨意掩埋,有的只是聽之自朽,既不封土,也不植樹。直到春秋時代晚期,才出現了墳丘形式的墓葬。

據《禮記·檀弓上》記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母親顏徵在去世後,孔子將父母合葬在防(今山東曲阜縣城東7。5公里防山之北)的時候,曾對弟子們說:“古也墓而不墳。”

(無高土隆起)由於孔子常年率弟子周遊列國,為了回到故鄉拜祭父母時能找到墓地,孔子“封之,崇四尺”(築了四尺高的墳丘)。

據現有文獻來看,孔子是有明確記載的封土為墳的第一人。

孔子死後,弟子們為為他選擇什麼樣的墓式煞費苦心。

子夏回憶,從前孔子講過,看到幾種不同式樣的墳墓:有的四方而高,像建築的高堂一樣;有的狹長而高,像“坊”一樣;還有的四方廣闊而兩旁向上尖削,如同斧的刃部一樣,這種形式又像馬鬣(馬頸上的一排剛毛),叫做“馬鬣封”。

孔子贊成後一種。於是,孔子墓的“馬鬣封”的制式得以確立,成為封建社會一種特別尊貴的築墓形式,影響很廣。

也許弟子們出於對老師的尊敬,或是擔心日後找不到老師的墓地,故不約而同地帶著樹種來到孔子葬地,圍繞著墓地種植樹木,作為老師墓地的標誌。

與此同時,不少弟子還為老師守墓。比如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是春秋時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富商,他在老師墓前蓋了一座茅屋,為老師守墓六年。

東漢桓帝時,朝廷以官方名義修了孔子墓。此後,歷代帝王不斷賜給祭田、墓田,重修和擴建,才形成現在的古木參天、遮天蔽日的孔林規模。

大古認為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