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人的壽命有多長?老祖宗早就算好了生命週期,這2個年齡段需注意

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期德全不危也——《素問·上古天真論》。

20世紀初,英國醫生費里斯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其中的一些病人會因為頭疼每隔固定的天數就來診斷一次,他總結出了人體力變化週期為23天,情緒變化為28天。

20多年後,奧地利的特里舍爾又發現了智力變化為33天,他將人的“體力狀況”、“情緒狀況”、“智力狀況”綜合起來,發現了“生物三節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物鐘,人的壽命也跟生物鐘有著密切的聯絡。

人的作息時間,會影響細胞分裂,按照細胞分裂的週期來算,人類的正常壽命也就125歲,不過每個人命運各有不同,壽命長短不一,不過老祖宗在《易經》中就算好了生命週期,這兩個年齡段還需要注意一下。

現在多數人,都將《易經》當做玄學,不過《易經》只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自然哲學,它被譽為“大道之源”,東漢鄭玄曾說:“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是《易經》中最核心的三種思想:簡易、變易、恆常不變。這也是宇宙的本質。

人從出生以來,就在成長,人體也在不同的變化,孔子在《論語》就很少的闡述了這種變化: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雖然這是孔子在自述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但這一過程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思想境界也在不斷的提高,到了70歲,人就跟規則融為一體。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

為什麼會是七十歲達到最高呢?其實這跟孔子去世的年齡有關,孔子73歲去世、孟子84歲去世,所以民間當中就流傳了一句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接自己去”。

《易經》是儒家經典,孔孟兩人又被尊為:“聖人”、“亞聖”,連他們都過不去的年齡坎,對普通人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加上個古代醫療技術有限,這種說法就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

《易經》中認為甲子年出生的人,在這兩個年齡段都是一大關口,等到了73歲,就是“丁丑”年,丁丑為太歲,此乃凶神,八字也容易被克。同理,84為“戊子”年,太歲“戊子”更是不詳。

雖然只是關口,但並非度不過去,百歲以上的古人雖不常見,但也有不少,現代醫療這麼發達,配合醫生治療,也容易度過。

73歲、84歲都已經算是高齡了,此時應該更加註重養生,《易經》沿用這種說法,也是再講養生之道,玄學雖不準確,不過中國古人總結了幾千年的養生之道,身處這兩個年齡段的人,應該要更加註重身體。

《易經》作為“群經之首”總結的都是古人的智慧結晶,只不過後來易學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劉宗各有所長,不過但凡歷史上集大成者,都研究過易經,諸葛亮、袁天罡、劉伯溫。

六宗當中的“老莊宗”就主要講道家思想和養生,“史事宗”以研究歷史為主,《易經》中寫有:離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這講述的是商王武丁的故事,最為玄學的還是“占卜宗”,以六十四卦為主,其中涉及婚姻、教育、工作等多方面發展規律。

《易經》看似玄學,但裡面都是滿滿的大道理,連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也坦言,研究科學一定要讀的三個經,一是《易經》、二是《墨經》、三是《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