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這位小縣官的楷書,讓當代書法家汗顏,專家:館閣體,沒藝術性

書法,在清朝時期陷入了一個樊籠之中,這是因為“館閣體”之風大行其道的原因,而以濃墨、方正、光亮著稱的“館閣體”,往往會被一些書法家批判為呆滯、死板,毫無藝術性。

可實則不然,“館閣體”原稱為“臺閣體”,宋元時期初現端倪,南宋文壇大家楊萬里在《石湖先生大資參政範公文集序》記載:“文之難也!長於臺閣之體者,或短於山林之味;諧於時世之嗜者,或漓於古雅之風……非文之難,兼之者難也。”

到了明清時期,“館閣體”成為了官方主流書體,尤其是清朝時期,若是科考不用“館閣體”作答,那麼名落孫山的機率就非常大。

可是這種書體雖然影響了一個時代,可它並非是沒有藝術性的美術字。

相反,不同人寫“館閣體”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而且很多書法家都是以“館閣體”為基礎,融合古人筆意和法度,去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就如清朝這位微不足道的縣官徐元禮。

在浙江曾經出土過一件碑刻作品,上面所刻文字,乃是一位清朝縣官寫的楷書,此作便是當今書法界非常有名氣的《吳氏重修草堂記》。

這位縣官是乾嘉時代的人,在歷史上微不足道,可偏偏因此書法流芳百世。

《吳氏重修草堂記》的內容,是他寫給朋友的一篇文,內容關於舊房子的改造。

縱觀此作,通篇書法清新脫俗,雖帶有“館閣體”的氣息,可那種儒雅與清和之氣,乃是古人獨有的韻味。

這說明,徐元禮已是打破了“館閣體”的樊籠,走出一條屬於他自己的路。

這幅作品,將魏碑的一些體勢與唐楷的用筆之道巧妙結合,全篇沒有一絲一毫的遲滯之感,當為現代人學習楷書的典範!

不過,某些專家看到這幅字,卻開口批判“沒有藝術性”,不知大家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