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立墓碑也有“講究”,這3種墳不能亂立碑,你知道幾個?

前言

我國是一個傳統文化十分多元化的國家,你日常生活的各項事務,我國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不同的規矩和傳統。特別是對於人生大事所舉辦的儀式的流程和規章制度也是十分講究的。比如人的婚喪嫁娶、生孩子,坐月子或者是剪辮子等等,都是不許多要注意的規矩的。

特別是我國農村協地方對於逝世親人殯葬的全套流程都有著很多講究的地方。例如入墓,火葬、入土等其在親人逝世的“頭七”、“三七”等日子都要上墳,點燈等傳統習俗。都表現出了在世的人對於逝世親人永遠離開自己的不捨。親人逝世之後三年守孝期過後才能給逝者的墳墓立碑。這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點。

以孔子為主的儒家思想佔據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而儒家思想強調的孝道,也正是我國傳統文化十分注重的方面之一。親人離世之後,其子孫後代要為他守孝三年。在這三年之內,子孫後代都要粗茶淡飯,禁止任何娛樂活動,不能出遠門,更不能提婚嫁之事。這都體現了子孫後代對逝者的孝順。

而守喪期滿後,其子孫後代可以為逝者的墳墓立碑。而立碑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要告訴後代的親人和子孫,墓主人的名諱、生辰、卒於哪一年以及立碑者和墓主人的關係等等。此外,墓碑上還應包括墓主人孫子輩男丁,但一般情況下,女丁是上不得碑的。有很少的情況,例如巴中沒有男丁後代時,女丁才可以破例上碑。

之所以要立碑,就是為了告訴後人,墓主人的生前情況以及埋葬的地點等等。主要是為了方便後人清明時期來此祭拜,緬懷先人。是一般農村的傳統上又規定祭拜要在五代之內,而祭拜傳承的主要依據就是墓主人的墓碑。給墳墓立碑對於家族祭拜和緬懷先人來說十分重要。是需要強調的,是墳墓的立碑不可以亂立。在家族的墳墓中有三種是不可以立碑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仔細盤點一下是哪三種。

第一種:英年早逝夭折的人

在過去農村,婦女生產時都是由接生婆來處理的,而對於那些還未出生就已經夭折在母親腹中的嬰兒來說,家族的人們不能為其立碑,這一類人也不能被列入祖墳山之內。在以前人們通常的處理手段就是找一個十分偏僻的角落,或者是郊外挖一個坑,將其掩埋。

而現在政府不提倡埋葬後,他們都需要經過火化處理,然後再找一個十分偏僻的地方,悄悄地處理掉,千萬是不能立碑的。如果給他們立碑,就會一直提醒著父母,自己有一個還未出生就已經夭折的孩子。這樣會一直帶給他們的父母以傷痛,傳統文化這樣做就是要緊事。這樣的父母,該忘記的事情,就要儘早忘卻。自己還有很長的人生路要走,還有其他的孩子要養育。

發生突來橫禍意外死亡的人

這裡主要是指經歷了突發性的洪水、旱澇、饑荒、車禍等不幸死亡的人。對於他們的葬禮是不能進家門的,需要在野外搭的棚子裡舉辦喪事。因為他們的死亡來得太突然了,從情感上來講,他們是十分不情願,也是不甘心的。即使守喪三年過後立了碑,一會兒是這種情緒繼續影響子孫後代,這樣在農村裡是十分不好的。

沒有後代的人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只是後代的人,再試試之後,即使立了碑,日後也沒有人祭拜他。所以說這些光棍無後的人生前在人們口中的名聲也不是很好。那時候也就相當於自己這一門的血脈已斷。再立碑也就毫無任何的意義了。

其實說是傳統習俗,這中間也多少有點封建思想的存在。現在許多農村的人因為外出務工或者是做生意,進而就逐漸在外地安了家。對於家鄉的一些習俗和傳統也逐漸不甚瞭解。許多人也是隻有在面臨要舉辦各種儀式時才會想起,似乎是有什麼習俗和規矩的。

結語

在現在的農村,依舊存在著一個或兩個對傳統習俗十分了解的人。通常這些人在村裡某些人家辦大事,或者是宴請賓客時,都起著指導性的作用。他們會提醒宴請的東家注意各項傳統習俗不能不符合當地的風俗和規矩。

在農村各種大喜或大商喪的辦事現場,也都有他們的身影。傳統習俗對於我們來說,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沉澱,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又要符合現代時代發展的要求。

儘管許多傳統習俗中都摻雜著許多封建思想的存在,而封建思想是我們現代所不提倡的。我們依舊要對傳統習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保持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中國特色者社會主義道路去創造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文化。

對於親人的逝世,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與情感。我們不能用死規定去限制別人的情感,更要以理動情去說服別人,遵守傳統習俗。同樣,對於農村裡的各項風俗,人們更是眾說紛紜。有的人對當地的風俗深信不疑,有的人卻對這種所謂的傳統民俗抱有十分懷疑的態度,那認為既然國家進入了新時代,我們就不應該再用這種封建落後的思維方式來處理事情。

那些所謂的神話傳說,只是唯心主義用來傳播自己思想的一種方式。我們應該用理性的思考和判斷方式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項事務。上的說法,也沒有什麼錯誤。總得來說就是各路思想都有自己起源的依據和處事的方法。能要像尊重宗教信仰一樣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這樣才能體現中國是一個文化種類豐富的多民族國家。她就像一個相容萬物的煉丹爐,包攬著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民族的思想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