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狄青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讀虞雲國先生《從陳橋到厓山·狄青的傳奇與命運》,有這麼一段,印象深刻:

狄青出身農家,祖上並沒有高官顯宦的經歷。即使成為名將以後,他也從未隱諱過自己貧寒的家世。狄青晚年擔任樞密使後,有一天,一人自稱狄仁傑的後代突然造訪,進獻狄仁傑的畫像和任職誥命,建議他追認狄仁傑為遠祖。

狄仁傑是唐代名相,還曾麾兵追擊過突厥軍隊,無論政績,還是戰功,都是名垂青史的。這位狄梁公是太原人,狄青倒也攀得上同鄉。在那位梁公後裔看來,這也足以為狄青的英明和武功生輝增色。但狄青卻斷然謝絕:“我出身田家,自少當兵,不過是一時遭際而位至樞密,豈敢自附梁公?”說著,奉還了原物,饋贈了禮物,將那人打發走了。對那種攀龍附鳳的陋習,這位名將打心裡是厭惡、鄙夷的。

由狄青拒絕“攀龍附鳳”而看當今,有多少所謂的“名人”面對粉絲動輒將歷史名人“奉”為先祖,以求“更上一層樓”,還有蹭熱點、附“名門”、虛學歷、鍍“金”身等等簡直花樣百出,醜態百般。

一、狄青其人

狄青

1、北宋名將狄青出身貧寒,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宋史卷二百九十·列傳第四十九》記載:“時偏將屢為賊敗,士卒多畏怯,青行常為先鋒。凡四年,前後大小二十五戰,中流矢者八”。

狄青從軍

狄青於宋仁宗朝逐漸官至延州指揮使,其有勇有謀,在宋、夏之戰中,常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宋史卷二百九十·列傳第四十九》記載:“臨敵被髮、帶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狄青與當朝名臣尹洙、韓琦、范仲淹等均有交往,且關係非同一般。《宋史卷二百九十·列傳第四十九》記載:“尹洙為經略判官,青以指使見,洙與談兵,善之,薦於經略使韓琦、范仲淹曰:‘此良將材也’。二人一見奇之,待遇甚厚。”

與尹洙相見

更有甚者,范仲淹曾授狄青以《左氏春秋》,並贈言以“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自此,狄青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累遷西上閣門副使,擢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之後,狄青又因戰功“擢樞密副使”。

2、《宋史卷二百九十·列傳第四十九》記載,宋仁宗皇祐年間“廣源州蠻儂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圍廣州,嶺外騷動。”而宋廷先後派重臣楊畋、餘靖、孫沔等南下征討,均無法控制局面。當時的宰相龐籍力諫昔日麾下戰將狄青南下處置平儂事宜,並隨即獲命宣徽南院使、荊湖北路宣撫使、都大提舉經制廣南盜賊事。

思謀平儂

狄青受命平儂後,翰林學士曾公亮曾私下向其瞭解此次平儂的用兵方略,其僅以“立軍制,明賞罰”做答。狄青不但始終秉持六字用兵方略,還對此前平儂失敗原因進行了反覆總結,且詳細瞭解一切與平儂相關事宜,以尋求破敵之策。從皇祐四年十月出師,至皇祐五年四月大軍返京,狄青短短數月即完成平儂任務,剷除朝廷心腹大患。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宋仁宗龍顏大悅那是肯定的,並於次月力排眾議任命狄青為樞密使。

戰場征伐

在此需要交待的是,樞密使一職始置於唐後期,為樞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及至五代時即由士人充任,後又漸被人所得,其機構也日益發展完善,頂峰時樞密使“權侔於宰相”。

宋代,樞密使制又發生了變化,其任職者由五代時的武將逐漸轉為以文官擔任,職權範圍逐步縮小,但樞密使仍是國家最高軍事長官,其地位略低於宰相,而與副相參知政事相當。

二、有才有德,眾人敬仰,卻難以立身

狄青身為武人卻身居被譽為“軍相”的樞密使之職,違背了趙宋王朝自創立以來的慣例,為同僚妒忌。加之,狄青出身行伍,來自一線,久居一線,且田家子弟,因軍功而貴,是當時軍人的楷模,擁有數不清的粉絲,為萬千軍民所擁戴。

任職樞密使

另外,狄青畢竟武人出身,做事不拘小節。

以上種種皆預示著,狄青為當時的官場所不容。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傳第四十九》記載:“青在樞密四年,每出,士卒輒指目以相矜誇。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出青於外以保全之,不報。嘉佑中,京師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國寺,行止殿上,人情頗疑,乃罷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狄青被貶黜的第二年,一代傳奇名將在憤怒、恐懼、憂愁中病逝。

同僚排擠

狄青起於宋軍,獲明君宋仁宗知遇,乾綱獨斷破例擢拔,但終究未能逃脫時代的牢籠,退出歷史舞臺。

三、非龍亦非鳳,難掩人格力量之無窮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傳第四十九》評價其:“青為人慎密寡言,其計事必審中機會而後發。行師先正部伍,明賞罰,與士同飢寒勞苦,雖敵猝犯之,無一士敢後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與將佐。”

至熙寧元年,宋神宗國難思良將,又“以青起行伍而名動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終始,慨然思之”,將其樹立為楷模,特命將狄青畫像懸掛於宮中,併為其御製祭文,且遣使齎中牢祠其家。宋神宗此舉在肯定狄青才能與功業的同時,以逝者激勵當世的意味更加濃厚。

與平民子弟狄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文開篇提到的唐代名臣狄仁傑,雖流傳千古,但其子狄景暉卻因貪暴不法為人所唾棄,竟將其父狄仁傑在魏州刺史任上建立的功業消耗殆盡。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唐紀二十三》記載:“初,仁杰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為之立生祠。後其子景暉為魏州司功參軍,貪暴為人患,人遂毀其像焉。”

財富靠雙手努力掙取,成績是努力所得,奇蹟由智慧與勤奮創造,一切的一切均源於自己,“攀龍附鳳”捷徑而已。

關注“歷史倪說”,分享歷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