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秋思》一首詩,寫出了一個人生的美好,也揭示了一個怎樣的世界?

秋天本應該是收穫的季節,是一年中最有成就感的時候,但在歷代文人看來,秋天是萬物由榮轉枯的歷程,再加上越來越濃烈的寒意,更是增添了許多愁緒。就在這些多愁善感的靈感激發之下,歷朝歷代關於秋天的詩歌不少。

比如《詩經》之中有一首《衛風?氓》就寫道“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至於說文華風流的唐宋時期,關於秋天的詩詞就更是數不勝數,僅僅以《秋思》為題的同名作品,就有李白、白居易、岑參、王昌齡、杜牧、張籍、陸游等等名人寫過。

很遺憾的是,儘管這些都是文壇頂尖的神仙人物,儘管他們的才華橫溢,至少在這個題材之上,卻並不出彩。無論是結合閨怨,還是置身於邊塞苦寒之地,都不是膾炙人口。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我們對秋天太過熟悉了,而且對於秋天的感受太過真實了,要能打動人心,實在很難。

直到元朝時,馬致遠橫空出世,寫下了這首《天淨沙?秋思》,才算給這個古老的季節,增添最具代表性的標籤。它的字數少得可憐,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您肯定也能倒背如流: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從整體來看,這就是一幅羈旅荒郊圖,作者沒有增加任何評論、感慨,但給人一種無以言說的淒涼和惆悵感。我們都知道,作品採用了白描的手法,這其實在古代作品中並不新鮮。但沒有哪個作品,能像這首散曲一樣完美和成功。它的畫面感,絕對會在任何讀者的腦子中自然勾勒,不會有任何人例外。

思想上的共鳴,來自於對於景物刻畫的生動。第一句中“枯藤老樹昏鴉”,藤、樹、鴉本來是最為常見的動植物,與秋天也沒有必然的聯絡,但作者分別在前面加上“枯”、“老”、“昏”就讓它們的特點更為鮮明,讓人不可逃避地置身於秋風瑟瑟、萬物凋零之中。

偏偏作者並沒有直接寫下去,而是迂迴騰挪,又寫到了“小橋流水人家”。這是一幅溫馨的畫面,非常具有生活氣息。無論是多麼寒冷的天氣,無論是多麼傷情的季節,只要在家,只要與家人陪伴,總歸是暖意濃濃的。

可是,冷冰冰的現實在第三句被揭露了出來:古道西風瘦馬。原來,畫面中的主人公,並不是住在這裡。他這是古道上的過客而已,只是伴著西風,騎著已經羸弱不堪的瘦馬。他只是駐足於此,羨慕地張望流水潺潺環抱著的人家。這一切,並不屬於他,陪伴他的,只是颯颯西風和那匹瘦馬。

讀者的情緒,一定會在最後兩句達到高潮。“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主人公在夕陽下待了多久,看了多久,作者沒說,我們也不知道。可是,這並不重要,我們只知道,他的內心一定是思鄉而肝腸寸斷。主人公在觸景生情,每一個讀者頭腦中也會浮現類似的畫面,也一樣在觸景生情。

我們都或長或短經歷過遊子生涯,都能體會到那種舉目無親,四顧茫然的感覺。我們不是懼怕秋天,不是懼怕寒涼,我們是害怕孤單,害怕沒有親人的日子。

所以,儘管從詩經開始,就有傷秋之作,儘管唐詩宋詞中湧現大量秋思的作品,但這首直到元朝才出現的《天淨沙?秋思》,卻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秋思之祖。它的作者馬致遠,被人稱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她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但在他留下15首雜劇,120多首散曲中,最出名的還是這首《天淨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