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平凡的世界》為何能夠引人共鳴?知名教授溫儒敏:讀者多為底層

曾經擔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溫儒敏教授在調研後指出:讀者群主體是底層平民,大學生也佔了相當比重。同時還說:它的語言一般,情節老套,缺少終極關懷等形而上的東西,藝術上並不精緻,也不講究技巧,有藝術上的粗糙。

這部書之所以能在圖書銷售排行榜上霸榜三十年,主要靠“平鋪直敘”降低了讀者的閱讀困難,而書中那些過於外露的,詩歌式的旁白,正好這正文做了補充說明,對了“底層讀者”的口味。

好像這樣批評,並沒什麼不對。不過,這一部書能走紅三十年,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書中蘊含的現實主義精神和人物身上的正能量,以及“百科全書”式的細節描寫。

這所有的因素綜合在一起,讓這部書煥發出了一種史詩般的光芒。

在討論路遙《平凡的世界》是通俗小說還是文學小說之前,我想請大家先思考一個問題:為底層讀者創作,有什麼不好?

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如果能把一個有意義,蘊含正能量的故事,講得底層大多數的人愛聽,又有什麼不對呢?可是這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甚至有可能在今天,在許多專業的作家和文人眼裡,並不一定正確。

因為純文學很多時候,就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東西。普通的讀者想要看什麼,不重要。大家只能按日或者按月,透過訂閱報刊雜誌,購買書籍來看別人按照自己的意圖創作出來的小說。

至於能不能看到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一切隨緣。假如有人要迎合讀者的胃口來創作,那麼他寫出來的就不是文學作品,而是通俗小說,更甚者就是“地攤文學”。可是,路遙對此是不認同的。

路遙的創作走的是“現實主義”的路子。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作家們一直在嘗試更新穎的敘事方式。比如力求敘事上的“陌生化”,這些東西在“底層讀者”閱讀量不高的讀者看來,略等於故弄玄虛。

路遙並非不通曉那些更為時髦的技巧,但是他認為現實主義的風格很適合中國的文學。為了寫《平凡的世界》,他計劃讀超過一百本書,最後完成了八九成。

他覺得曹雪芹、托爾斯泰時期的敘事風格也非常優秀,中國的文學並沒有把“現實主義”吃透,不必急著在敘事技巧上面做花樣文章。真實的世界裡,有太多可以寫的東西了。

於是他努力閱讀,不光讀理論書,讀同類小說,也讀種花、養魚、植樹、造林等,涉及社會方方面面的書籍。然後把獲得知識全部寫進《平凡的世界》裡面去,讓這一部小說的細節變得像百科全書一樣豐富。

這些細節被文學界的人視為累贅,不過卻是“平凡人”最喜歡的東西。最後,路遙就透過豐富而真實的細節描寫,以及那些“平鋪直敘”和肉麻的“旁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如此一來,這部書的經典問題,就一直反覆地被人提起。因為溫儒敏並非是第一位批評《平凡的世界》文化人,而對於這部書的正反兩面評價和爭議,也已經持續了三十年,而且還會繼續下去。

路遙是共和國的同齡人。他一九四九年出生在陝北一個農村。小的時候家裡特別貧窮,因此他七歲就被過繼給大伯當了“頂門兒”。

因為吃過了很多苦,再加上天資聰明,路遙從小就非常喜歡閱讀與寫作。除此之外,他還一直透過看電影,和擴大交際圈的方式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

不能不說,在整個追求上進的過程中,他的確是顯得“急功近利”的,但是卻並不十分順利。中間曾錯誤付出感情,放棄了一份好工作,還被一個人拋棄。

當他取得了一些成績後再回顧自己的前半生,發現原來現實的生活已經足夠精彩。所以他想把自己真實的人生體驗寫進故事,分享給所有人。

一個社會底層的青年是怎樣奮發上進的,當時他面臨了怎樣的困難,他是怎麼去克服它們的?許多後來者都應該知道這些事。

因為我們閱讀一本書,就是要透過閱讀這個過程,去讀懂別人的人生經驗。這樣的書可以激勵所有人,讓大家在前進的道路上感覺並不孤單。

路遙筆下生活的細節是真實的,但是在故事大的方向上,他的主角沒有一個人成功不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孫少安發家致富靠見識和努力,田福軍當官也不走歪門邪道。這是一本完全正能量的書,所以我一直覺得它有“治癒”的功能。

溫儒敏教授說,《平凡的世界》最多的讀者是學生和“社會底層”,這一點是不假的。因為學生在閱讀小說上,比成年人更具有“包容”性。

學生沒有被社會汙染過,還保有一顆赤子之心,他們相信生活有各種各樣的可能。而小說細節中大量的知識點,也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

真正苦過來的人,平時沒時間去閱讀世界名著,更沒有精力讀“先鋒派”著作。他們在閱讀《平凡的世界》,透過路遙那些樸實的文字,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讀到一個溫暖人心的故事。

當中一些“真實的細節”,會讓經歷過那種苦難的人們熱淚盈眶。而主角們健康的三觀,又能讓見識過黑暗的人們更容易見到遠方的光明,所以他們都喜歡這本書。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現在一些精英也開始閱讀《平凡的世界》。大家開始好奇,這樣一部既非通俗小說,又不被純文學界認可的作品究竟有什麼魔力。它為什麼能走紅三十多年呢?沒有看過,永遠沒有發言權。

小說這種文學形式,一開始就是為了滿足“社會底層”的閱讀需求而存在的。它的功能就是把各種各樣的人情世故,展現給讀者去看。

只要讓人看完了得到安慰,或者得到快樂,或者得到一點點的啟發,這樣就很好了。許多搞純文學的專家說得沒錯,在小說的表現手法和技巧上來說,《平凡的世界》並不出色。

但是這不能代表它不成功。因為《平凡的世界》用銷量說話,透過三十年間不斷打臉“純文學界”的強大實力告訴我們:對於任何一個普通讀者而言(無論是精英還是底層),小說的“技巧”必須要服務於故事。

一直有人鑽研新的寫作技巧和敘事是好事情,但是有人借用舊的技巧去寫出一個有意義的新故事更重要,不然我不知文學存在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