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她年輕守寡,地位堪比孔子,造就千萬烈女,專家:歷史罪人!

導讀:

今天的故事,要從大家都熟知的女子“三從四德”說起,雖然在當今社會,封建社會對女子制定的那一套道德規範,早已經被人所摒棄。但是毋庸諱疑的是,這一套社會規範在程朱理學風行的宋代及其以後各代形成了巨大影響,也成為了封建時代女性觀最突出的指導思想。

那麼所謂的“三從四德”到底是指什麼?這一套倫理規範的提倡者又是誰呢?請聽小編一一給您道來:

所謂的“三從四德”是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而“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成為一種社會規範,卻與一位著名的才女有關,這個才女就是文名赫赫的漢代史學家班昭。

說起班昭,現代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在封建時代,班昭的名頭卻是非常響亮,尤其是宋代以後,班昭更是被官府當做婦女的典範大加推崇。班昭生於公元49年,死於公元120年,活了70歲左右,在古代稱得上是高壽。她的父親和兩個哥哥都是當時著名的文豪,受到家風影響,班昭文才飛揚,常常被被召入宮中,教授皇后及宮中妃嬪誦經讀史。

在文學成就上,班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在婚姻生活上,班昭卻過的很不“如意”。她十四歲成婚,嫁給了同郡曹世叔,曹世叔外向風流,班昭溫柔細膩,年少伉儷夫妻情深,度過了一段十分美好的時光。

但是好景不長,曹世叔病逝,年紀輕輕的班昭開始了守寡的歲月。她忘不掉自己早亡的夫君,便發誓不再嫁人。如果班昭的這種行為放在宋代以後,一定會被社會當做典型大肆宣揚,沒準還會立個貞潔牌坊。但是很不巧的是,班昭早生了一千多年,因為漢代社會民風開放,婦女改嫁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像她這樣不改嫁的,反而會被視為異類。

這種現象,倒是像極了現代,如果有女人因為青年喪偶就發誓不嫁,不僅沒有人誇獎她,反而只會引來各種非議。

班昭沒有因為拒絕改嫁而受到社會的推崇,但是卻因為非凡的文采,在當時男權社會下生活得風光體面。很難想象,她就是女子“三從四德”的首倡者。她的主張,主要體現在所做《女誡》七篇中。《女誡》是《女四書》之首,是民國初期及以前,幾乎所有讀書的女孩子的啟蒙讀物。被稱為是封建社會婦女禮教的集大成者,被譽為萬世女則之規。

而班昭也因此被稱為女中之民父,在民國之前具有和孔子一樣崇高的地位。

《七戒》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章。近代以來,有學者如此評價班昭及其《女誡》:

班昭對女人的七條原則,不惜丟棄人類普遍的感情內容,字裡行間都是女人的謙卑。這本來是男性對於女性的無理要求,卻因此被視為信條,被女性所寬容接受,並得以流傳,而班昭無疑也成為幾千年男尊女卑的為紂助虐者。

其實嚴格來說,這並不是班昭一個人的錯,班昭深受社會風俗之苦,痛恨改嫁之風,這才想以一己之力移風易俗,誰知道後世許多婦女的人生觀和自己並不一樣。而且最重要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最關鍵在於,是社會風俗強加給每個婦女的人生,才造成了後世無數悲劇。一個開明的社會,是應該讓婦女來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是禁錮她們的思想和行為,更不能因為嫁與不嫁,而對她們大加鞭笞和嘲諷。

不過幸運的是,從建國後到現在,婦女的地位越來越高,受到社會環境以及社會道德倫理的影響,現代女性自由及女權的觀念,已經滲入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和當年男尊女卑的情況早已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