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天下有疾,人當醫之,墨家墨子是如何給“天下”治病的?

作為在中國古代思想歷史上具有傑出貢獻的大家之一,墨子對於當時的社會現狀也是非常憂慮的,他躊躇滿志地想要改善當時的天下,希望能夠以全新的角度來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讓人民的生活能夠變得更好,也讓社會的秩序變得更加妥善完整。

因此,墨子在他成名之前,就已經表明了他的身份,在此之後,墨子的一切言論和學術都是建立在治理天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並且他的理論也都源遠流長,比如說,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一個叫“上醫、醫國”的理論,就是以墨子的“醫國”、“上醫”為基礎提出來的。

那麼,墨子是如何針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的呢?他的這些解決方案又有哪些道理可循呢?針對當時的社會問題,這些解決方案又是不是真的有作用呢?本篇文章,我們就來重點地關注一下這些問題,看一看根據孟子對於當時時代的認知,他提出了哪些治理天下的方案?

首先,墨子認為想要治理天下就必須要明白當時天下的問題所在。他在《墨子·兼愛上》一篇當中就明確地表示了這個觀點: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就是說,聖人就是用來治理天下的,但是聖人在這裡天下之前,必須要知道天下為什麼亂?亂在哪裡?知道了這些問題之後,才能夠有對應的解決方案。

就像是醫生治病一樣,醫生看病首先要弄清楚,病人為什麼得病?病在哪裡?然後對症下藥,否則就不能夠將病治好,所謂:

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也就是說,必須要弄清楚當時社會的病向、病原、病理、病因,之後才能夠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對應的方法,然後治標治本。

所以,在墨家的著作《兼愛》中,就深刻地討論了這些問題。那麼,墨子對當時的社會又有哪些認知呢?在他看來,那時的社會問題出在哪裡呢?實際上,在墨子看來,當時的社會病狀已經很重了,具體的症狀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國與國相攻,家與家相篡,人與人相賊。

就是說,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攻打不斷地爆發戰爭,今天你打過來,明天我打過去,並且都把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當作是可以自豪的事情,因此,導致整個天下混亂不堪,國與國之間的爭端也越來越複雜。

而家與家之間也是相互掠奪,今天你搶我的,明天我搶你的,大致的精力也大多放在瞭如此的利益爭端上,無法再為社會貢獻對等的價值,如此一來,社會的生產力發展緩慢,文明的生活環境也變得更加的糟糕,就成為了一個惡性迴圈,導致整個天下也都是民不聊生。

而人與人之間更是相互“賊害”,今天你害我,明天我害你,甚至是明火執仗,你死我活,為了打壓別人突出自己而無所不用其極,這就是墨子看來的病象,也是導致天下混亂的根本原因。

那麼,找到了問題的所在就需要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就是說,當時的天下為什麼會亂成這個樣子呢?針對這一問題,墨子認為直接原因有四個,即: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

也就是說,在當時社會中最重要的兩種關係出現了問題,導致君臣不像君臣,父子不像父子,而君臣父子,作為當時社會最重要的關係,一旦出現了問題,必然會導致整個天下的混亂。

君不惠,就是指君主不能夠對天下布以恩惠,不能夠讓平民百姓們都具有安穩和諧的生活,甚至他們只是以自身的利益為根本,從來不去關注整個天下的民生,如此一來,平民百姓得不到君主的照顧,生存環境的惡劣也沒有辦法得到根治,社會自然就會出現動盪。

但是以中國古代的歷史狀況來看,底層的勞動人民是數量最為龐大的群體,這一群體一旦出現了問題,社會的不安必定會隨之而來。

然後就是臣不忠,其實,臣不忠就是“君不惠”的一種結果體現,君臣之間本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但如果君主不能夠廣施恩惠,不能夠以天下的利益為己任。

那麼,必然會導致整個朝堂烏煙瘴氣,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是無法得到廣大臣子的忠誠的,而臣子一旦不忠,就沒有辦法為君主提出合理的治國理念。

畢竟,君主要治理的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事情多如牛毛,單純地憑藉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完全顧及到的,這就需要臣子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力量,但如果,臣不忠,那麼,君主就會受到矇蔽,對於整個天下的認知就不會清楚,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及時有效地提出解決方案,如此一來,整個國家也就只能在渾渾噩噩當中停滯不前,這是君臣關係崩壞對於國家發展的阻礙。

而父不慈、子不孝則是對一個家庭毀滅性的打擊,父子關係一直都是古代社會倫理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一層,所以,古代人才會極力的講究父慈子孝,如果這一關係受到了衝擊,那麼一個家庭必定不會和諧。

而要知道的是,社會的根本組成其實就是家庭,家與家之間相互和諧、共同創造價值就形成了國家,形成了社會,而如果小單位的家都不能夠和諧發展,那麼,由家組合而成的國又如何發展呢?所以,這兩種關係的崩壞,四種人之間的自私,就直接導致了社會問題的出現。當然這只是社會出現問題的直接原因,那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墨子認為根本原因是人們不能夠相愛所導致的。做兒子的只愛自己,不愛父親,不能夠將父親的辛苦感同身受,那麼,最後為了自己而損害父親的利益,同樣的作為父親不能夠切實地愛自己的兒子,就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損害兒子的利益,就會導致“父不慈、子不孝”。

同樣的,對於君臣關係也是如此,做臣民的只顧及自己而不顧及君主,那麼就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君主的利益,作為君主,只顧及自身而不顧及臣民,那麼,就會損害臣民的利益,如此就會導致“君不惠、臣不忠”。

同樣的,我們將這一理論推廣到國家之間也是實用的,作為諸侯國,每個國家只顧及到自身的利益,同時又為了自己的發展而去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那麼,國與國之間必定是相互攻打的,大家都想自己發展的更好,都想自己的國家更強。

所以,就都會去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與生存空間,如此一來,可不就是相互攻伐嗎?這種局面一旦開始,戰爭又如何會少呢?所以,就會導致國與國相攻。

同樣的,人與人相賊,根本原因也是因為人們只愛自己,不愛別人,如此導致了整個天下秩序的崩潰,人們相互殘殺,弱肉強食,勢力強的威脅勢力弱的,人數多的壓迫人數少的,富有的欺負貧困的,高貴的鄙視卑賤的,聰明的欺騙遲鈍的,所謂一言以蔽之。這些社會現象之所以會發生都是因為人們不能夠彼此愛護所導致的。

如此在墨子的理念當中混亂的原因搞清楚了,接下來就是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來還社會以安定了。那麼,又要如何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對症下藥,缺什麼補什麼,既然社會的問題是不能夠相互愛護,那麼治病的方法就是針鋒相對,就是讓人們要相互愛護。

墨子說諸侯相愛就沒有戰爭,國與國之間就不會相互攻打,天下就能夠太平,大夫相愛就不掠奪,就沒有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去損害其他利益的小團體,國家內部就會變得和諧,而人與人相愛就不會殘害,大家都以別人的利益為自身的利益,都將愛自己和愛他人放在同一個檔次上,自然就不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去殘害他人。

如此,人與人的相處就會變得和諧而又穩定。同樣的君臣相愛,就沒有“君不惠、臣不忠”,父子相愛就沒有父不慈、子不孝,兄弟相愛就會兄友弟恭,也就是說,如果天下之人皆相愛,那麼,必然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

所以,只要人們能夠相互愛護,當時天下所有的困難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也正因如此,墨子才會提出兼愛非攻的理念,並且,這一理念還會成為墨家的根本學說。

簡單地來講,就是要愛別人和愛自己一個樣,用儒家的觀念來闡述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奉行兼愛的理念。

那麼,病因找到了,治病的方法也給出來了,可這種方法到底管不管用呢?其實墨子的學說,從理論上來講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因為如果所有人都能夠給予其他任何人以平等的愛和理念,那麼,這個社會就沒有高低之分。

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那還有什麼矛盾呢?一切問題不也都迎刃而解了嗎?可問題在於,理論和實際是有所差別的,而在很多時候,理論與實際的差距,就是無法逾越的鴻溝,也就是說,僅僅理論上說得過去講的好聽,但放在實際當中卻沒辦法做到。

或許,墨子早就知道會有人對他提出這樣的質疑,因此,針對能不能做到這個問題他也給出了相應的答案,墨子說,奉行兼愛並沒有像吃不飽飯、穿不暖衣、或者衝鋒陷陣那麼困難,確實,墨子的理論只要求別人在對待其他任何人的時候,都要以平等的理念,看起來並沒有要求人們付出很多。

而且,在墨子認為人們都是上行下效的,比如說,楚靈王喜歡細腰,他的臣子們就爭著減肥,一天只吃一頓飯,餓得面黃肌瘦,扶著牆才能夠站起來,但為了君主的歡心不也都做到了嗎?又比如晉文公喜歡簡樸,所以,他的臣子就穿粗布短衣,披著母羊皮,踏著草鞋,這些不也都做到了嗎?

再比如,越王勾踐喜歡勇士,所以,他的戰士都是赴湯蹈火,萬死不辭的,相比這些,僅僅讓人們平等地對待其他人很困難嗎?看起來好像並不是那麼困難。

墨子的兼愛其實也是一種平等理念,因為他要求的是人要去愛其他的所有人,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對其他人付出愛以及相應的物質時,同樣也會得到其他人對自身的付出,所以,在墨子的整個兼愛體系中,彷彿都是行的通又說的明白的,可現實社會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不然。

實際上,社會真正不能夠達到絕對公平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沒有人擁有平等理念,也不是說每個人都是極端自私虛偽的,其實這個世界上總歸還是好人多,但問題在於,哪怕是再好的人都有親疏之分,沒有人真的能夠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算是能做到,愛護自己家的老人的程度也一定要遠勝過愛護其他家的老人。

再說,現在人的認知頂多就是國家層面,自身可以為了國家付出很多,甚至是鮮血或者生命,但是在國家層次之上的人類呢?至少到目前為止,很少有人能夠以全人類為基調去奉獻,我們或許能夠做到平等的愛護國家內部的所有人,做到性別上的平等,做到年齡上的平等,但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呢?我們真的能夠把其他國家的利益當作是我們自身的利益嗎?這其實是很難的。

所以,在墨子的理論只是說起來能夠行得通,因為沒有人能夠否定愛的作用,確實,如果所有人都能夠對等的愛其他的人,而其他的人又能夠回報愛自己的人以對等的愛,那麼,社會必定是穩定和諧的。

可問題在於,很多時候是兩個人雖然能夠相互愛護,但是付出的愛的多少和深淺卻是不一樣的,而更多的社會問題也就出在這裡——並不是人們不能夠給予對方愛,而是無法給予對方對等的愛。所以說墨子理論雖然有道理,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得應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墨子找到的社會問題並沒有差錯,社會確實是因為缺少愛所以才變得越來越混亂,確實是因為人或者是團體太過於重視自身的利益,而導致戰爭的,同樣的墨子也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合理的理論,而且這個理論也絕對說得通。

可是,墨子卻沒有想到,這樣的理論僅僅適用於小部分人,比如說,在墨子舉例子的時候經常出現的堯舜禹,這些人都可以歸結到聖人的行列,他們的思想價值觀是普通人達不到的,所以,他們也可以做到一些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但是生存在這個社會上的聖人必定是極少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而墨子卻用聖人的理論去要求所有的普通人,最終的結果一定不盡如人意。

因此我們在解決社會問題的時候,不能夠單純地以理論上的完美為標準,很多時候,我們必須要考慮到社會的實際,不能只是說起來怎麼樣?看起來怎麼樣?而是要顧忌到做起來如何?能夠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能夠創造什麼樣的價值?而往往行動起來的結果如何,才是衡量一個方法有沒有效果的切實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