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舊事回憶:坐火車

小時候,我隨父母住在昌濰地區的昌邑縣,我奶奶家在濟南,而姥姥家則在更遠的邯鄲,每到春節我們多半要去探望老人,所以自小我就與火車結下了不解之緣。

對火車的具體印象大約是在我五六歲之後,也就是上世紀60年代末。那時候火車都是綠皮車廂,速度很慢,我們出門要先從鄉下坐班車到濰坊市,然後再坐火車去濟南或邯鄲,一折騰都要一天多,所以我記憶中的坐火車多數都是在夜間。

夜裡的車廂裡燈光幽暗,窗外更是一片漆黑,只有火車輪敲擊鐵軌發出單調的咣噹聲讓人昏昏欲睡。

不過火車經過橋樑時還是挺有意思,那嗡嗡的聲響讓人緊張又興奮,這時候我會立刻趴到窗邊向外張望,會看到一條寬闊的大河,河面以及河堤上好像還蓋了一層白雪,顯得特別清冷、空曠。看了老半天發現這條河有些奇怪,嗡嗡的過橋聲早已過去,火車為什麼還一直在河的中央呢?這時身後有一個人起身拿東西,河隨即不見了,哦,原來那根本不是什麼河,是車窗反射的車內亮光!既然精神了,那你繼續看夜景吧,把臉緊緊貼在車玻璃上,使勁兒尋找曠野中的點點閃亮,不過那時候實在太落後,廣大鄉村都沒通電,村莊田野根本沒有一點光,滿眼只是黑漆漆的夜。隨著火車的晃動,我彷彿感覺夜幕又變成了無邊的大海,火車是在海岸線賓士,讓人又充滿了另一種幻想。

火車到站可以乘坐帶有摺疊棚的人力三輪車去倒長途汽車,但到達小站就很尷尬了,記得每次到達歷城站,我們一家三口都要在夜色中走七八里的山邊小路,扛著大包小包,又困又乏又緊張。

擁擠也是那時候坐火車的特色。人多車少,多數情況下又沒座號,所以人們都爭先恐後的向車門擠,希望佔領一個有利位置。我最擔心的是擠不上車,所以每次檢票都十分緊張,由此形成的條件反射還一直延續到我二十多。

車輛仍吃緊怎麼辦?加開“燜罐”!我“有幸”坐過一次由封閉貨物車廂代替的臨時客車,車裡面黑洞洞的,只有一人多高的小窗戶上能透進一線光亮,它沒有任何設施,冰涼的地板上散落著一些石頭和乾草,人們坐在石頭上或甘草上,並相互擠靠在一起來抵消車廂的搖晃。作為六七歲的孩子,我對這種車廂還是充滿了新鮮感,東看看西瞧瞧,因為在電影上見過運兵都用這種車廂。

後來有了我弟弟,我被留在奶奶家生活並在濟南借讀了幾年小學。奶奶家就在鐵路不遠處,那裡還有一個五等小站,叫韓倉站。鐵路上天天都有好幾趟客車經過,對火車一直充滿神秘感的我也變的司空見慣,不過火車還是給我和夥伴們帶來了很多樂趣,那時候很多人家裡都沒有鐘錶,孩子們就靠火車來報時,我們還時常將耳朵貼在鐵軌上聽聲音,判斷下一趟列車有多遠。

還有一種火車比較的奇特,它叫“市郊車”,可能是用來接送通勤職工上下班的吧。記得它的車廂兩頭是敞開式的,頂上有長長的帽子蓋,下面帶著一圈鐵欄杆。每次火車到站還沒停穩,就有一些小夥子跳下來,有些人則故意在火車開起來之後才跨上去,顯得非常“灑脫”。我叔叔帶我去大明湖時坐過一次市郊車,把著護欄邊走邊看景,感覺確實奇妙……

1980年我考上大學又回到濟南。大學四年乘坐最多的是慢車,記得有一趟車叫501,這是一趟夜間行駛的車輛,從濟南到濰坊不到200公里的路程要走六個多小時,從濟南站開出不遠就來的北關站、黃臺站還有歷城站、郭店站等等等等,每站必停,停的讓人心焦,特別做到後半夜開始犯困了,迷迷糊糊剛睡著就聽得轟隆隆一陣車廂間的撞擊聲,火車停了下來,然後就聽到乘務員大聲呼喊某某站到了,抓緊下車。車上一陣忙亂。然後汽笛一響,火車又開起來。一宿迷迷糊糊、晃晃蕩蕩,灌了一耳朵的站名,什麼堯溝、昌樂、朱劉店、濰坊……最讓人抓狂的還是給快車讓道,那時候膠濟鐵路線還是單線,慢車要在某些站停靠在一邊,給後面的快車或對面的客車讓道,若快車晚點了,慢車則要停上數十分鐘,頗有些被“歧視”的感覺。不過這個車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到濰坊的時候是凌晨4點多,可以立刻趕赴幾里外的長途汽車站買到上午回家的汽車票。當時從濰坊發往下面各縣鄉鎮的車次很少,去晚了當天就坐不上了。

工作以後條件好了許多,出差跑長途就可以乘坐臥鋪車了。不過那時的臥鋪車條件也很差,特別是夏季,即便是開著車窗也會把人熱出一身汗。記得86年去湖北十堰市開會,我坐了十幾個小時的臥鋪車,車外熱乎乎的風不停地吹進來,吹得人渾身發黏,簡直能把涼蓆粘起來,回想起來也是蠻受罪的。不過更受罪的是返程,我轉乘的是武漢到青島的特快,也許是旅遊季節的原因?車上人多的難以想象,不但過道擠滿了人,車座之間也站著人,有些人實在沒處落腳只好坐到椅子背上,至於喝水上廁所只好忍著吧,更可樂的是,每個座椅底下竟成了最受追捧的空間,一些常客自帶涼蓆,一上車就直奔座底,鋪開席子進去呼呼大睡,讓人既羨慕又學不來。

90年代中期出現了空調車。記得這個車前面都帶著K字號,車速能夠到達120公里/小時,顏色多是彩色的,橙色,紅色或者藍色,非常的神氣漂亮。此後坐火車出行真正成了一種享受,速度快了一倍多,也不再擁擠了。隨之還興起了許多“夕發朝至”的車次,如濟南到煙臺,濟南到上海都是當天晚上上車睡一覺,第二天一早就到達目的地,非常的舒服。一時間坐K字頭客車出行成了時尚。我甚至一度以為 K就代表空調的意思,直到近幾年才留意到自己認知的錯誤。

K字號列車熱門的同時,雙層空調客車又橫空出世。濟南到青島的Y11/12次“齊魯號”旅遊特快,以其鮮亮的橘黃色調和氣派的雙層造型吸引力無數讚美的眼光,之後各省會城市相繼又開通了進京快速列車,我們濟南開通當日往返首都的k35/6雙層客車,一度登上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

我98年春天到北京去開會坐了一次K 36客車,走進車門、經過中間過道,向上6級臺階就進入上層車廂,向下6級臺階則進入車廂下層,天生喜歡複雜空間的我上上下下把車廂轉了個遍,然後坐在中間層過道的摺疊椅上,美美地享受著車廂內外的別樣風景。

2005年元月份,我因公去了一趟日本,在東京和大阪住了半個月,期間坐了一次新幹線。第一次見到這個如雷貫耳的大傢伙確實有些激動,走進車廂,環境比較柔和安靜,它車窗不太大,座椅靠背比較高,每個靠背上還有一個很人性化的小把手,這是當時比較突出的印象。它開起來非常平穩,當看到車廂內顯示時速250公里時,也頗為感慨,心想我們啥時候也能有這種列車、也達到這個速度?非常有意思的是,這個車日語也讀作“新幹線”。

2007年左右,我看到濟鋼區域的膠濟鐵路開始修建高架橋,因為地面上的雙線鐵路客運貨運車輛混用,嚴重製約了客運的速度和運力,所以才為客車專門開闢了一條專用的線路。2008年夏天專線通車,我們第一次見到了國產的“子彈頭”從頭頂呼嘯而過,激動之情無與倫比。當時這個白色的子彈頭有個很哲學的名字叫“和諧號”,意思是這八個車廂都有動力,大家共同帶動列車前行。

不久我因公去青島開會,興致勃勃的享受了一下動車組。走進車廂發現它比新幹線要氣派許多,車窗非常大,車廂更為寬敞明亮,各種結構線條也硬朗,看在心裡更為敞亮。特別是車廂連線處的洗手房和廁所,精緻豪華程度不輸給四星賓館,讓人印象深刻。座椅的空間要比 B737和A320大的多,走道也更寬更順暢。這個車開起來一點兒也不晃,特別是沒有了傳統火車咣噹咣噹的噪音,這是鐵軌已經改為無縫軌的功勞。看著顯示屏上的速度也到了每小時250公里,興奮自豪之情難以言表。我與同行的富廠長一邊聊天一邊看風景,“毫無防備”的就到了青島。

之後我們國家高速客運事業突飛猛進,2011年就開通了京滬高鐵專線,當年秋天,我送大學畢業的兒子去北京轉機赴卡迪夫讀研究生,首次乘坐高鐵。當看見顯示屏上車速到達每小時350公里時,心裡還是頗為緊張,因為當年7。23溫甬線動車組撞車墜橋事故剛過去不久,所以對動車及高鐵還是有些忌憚。望著正在熟睡的高出我一頭的兒子,我心裡默默祈禱老天一定保佑大家平安。

後來高鐵在全國全面普及,給國民帶來極大便利,也促進了經濟交流和發展。我們還不斷向國外輸出高鐵產品和技術,賺取了大量外匯,也提高了中國影響力。

作為一名電氣高工,我深知高鐵自動控制的難度和分量,它不僅需要最尖端的電子技術、最高新的材料以及先進的製造工藝,還要有科學嚴謹的制度及操作規程,最重要的還要有人的綜合素質做保證,高鐵的成功與安全精準執行涉,涉及到無數學科和行業,它能最真實反映出我國的整體工業水平和綜合國力,確實值得驕傲。

去年秋天,結束了在上海兒子家半年一度的帶娃的生活,懂事的兒媳照例提前給我們買返程票,她說還是再坐飛機回去吧,舒服一些。我說坐高鐵吧,高鐵省事,總時間也差不了多少……

坐在寬敞舒適的復興號上,可以欣賞一下煙波浩渺的陽澄湖,也可以看看南京東面的群山環繞,不久就見到長江大橋,待江面上一艘艘巨輪變成小點,便可以打個小盹了。此時我早已不再關注火車跑到多少快了,也不再擔心是否安全,身心十分放鬆。一覺醒來,巍峨的泰山已在眼前!伸個懶腰、整整行李,再過十分鐘就到濟南了,是快!

李白當年曾寫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絕世佳句來讚美他的“輕舟”之快,而近兩千裡的滬濟之旅,“復興號”才用了一個多“時辰”,這速度,如果詩仙再世的話,不知會用什麼流麗妙語來感嘆?

老寶,2022。1。25寫於濟南

壹點號 泉城老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