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什麼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卻始終無力收復河朔三鎮

上過小學的人都不會對杜甫的名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感到陌生,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就在這一年,唐軍收復洛陽,安史之亂的最後領袖,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自殺,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這對愛國詩人杜甫來說是天大的喜事,欣喜若狂。

然而,杜甫還是高興得太早了。雖然挑起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思明、安慶緒、史朝義等人都已經死去,但他們的舊將依然盤踞在河北。這些人雖然名義上歸順唐廷,但卻保持著自己的獨立位置。李懷仙控制盧龍,田承嗣據魏博、張忠志據成德,由是河朔三鎮徹底獨立於朝廷以外,不受朝廷管轄。他們自行佈置僚屬官吏,各自手握重兵,稅收自己截留不上繳朝廷,完全割據於地方。

那麼, 為什麼連安史之亂都能平定,唐朝卻無力收復河朔三鎮了呢?首先,自然是唐廷自身實力大損,已經無力再平定河北了。安史之亂後與唐玄宗極盛時相比,西部大片領土被吐蕃佔領、北方被回鶻掠奪,甚至連西南的南詔都敢於做小動作了。再加上平叛耗費的錢糧、人口損失,使得唐廷無力再發動大規模戰爭了。只能安置其餘的節度使來盯防河朔三鎮,然而這又造成了藩鎮割據。

其次,就是對曾經為安史效力的人員處置上讓河朔三鎮對唐廷離心離德。安史之亂時,皇帝倉皇逃難,在洛陽、長安留下了大量的朝臣、宮女,這些人無可奈何地投降了叛軍。等到唐軍反攻,收復失地後,如何處理這些人,朝廷起了爭議。最後,由於這些人曾經投敵,大多數都被處死了。這也斷絕了河朔三鎮歸心的徹底可能,因為河北可是安祿山、史思明的大本營,說一句全員叛軍都不過分,如果歸順朝廷也是死路一條,還不如一直當叛軍。

第三,河朔三鎮中雖說有節度使心向朝廷,但牙兵桀驁不馴,另立節帥的事並不少見。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曾經歸順朝廷,曾經幫助朝廷討伐成德,並親自帶領兩千兵馬鎮守成德。然而,朝廷擔心田弘正成為下一個安祿山,拒絕供給糧草,田弘正無奈,只好命自己的魏博兵馬返歸魏州。結果就在同月,成德牙兵王廷湊作亂,將田弘正及家屬、將吏三百餘口一同殺死。而唐廷無力討伐王廷湊,居然承認了他是成德節度使,還把一個公主嫁給了他的兒子。後來王廷湊有時候歸順,時而叛亂,最後居然官拜檢校司徒、成德節度使、太子太傅,冊封太原郡公,死後追贈太師。就算河朔三鎮裡有忠心為國之人,看到田弘正的下場,也會覺得跟著朝廷是死路一條。

最後說到底,還是中央朝廷的實力才是改變一切的關鍵。唐憲宗元和年間曾經短暫地削平了藩鎮,先後平定了西川、鎮海等試圖割據的藩鎮,又平定了長期的割據的河朔三鎮。當時劉禹錫就寫詩: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朝野上下的驚歎,居然實現了安史之亂以前的大一統局面。可好景不長,唐憲宗一死,河朔三鎮馬上覆叛,繼續割據了。

只有中央朝廷有足夠的實力,出錢出人再加上大義的名分,就能夠保護忠誠者,懲罰叛逆者,這才可以安定天下。讓忠於朝廷的人越來越多,試圖謀逆的人越來越少。然而安史之亂的唐朝,已經深陷牛李黨爭、宦官專權,沒什麼值得地方藩鎮敬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