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道生一的“一”:一切事物的本質問題就是培養創造性!

21世紀的課堂教學一定不能停留在讓學生們掌握知識、技能與概念的階段,應當努力提升學生們在真實世界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1世紀學習的標誌就是展示出創造性及創新性思維的能力。

一、知識的遷移是最基礎的創造力

從腦科學的角度看問題,腦是動力之源。腦在受到新刺激時,不斷進行組織和再組織。隨著新的內容融合到新的模式中,腦將形成更多的網路。就像交響樂團中的音樂家將他們自己的單個樂部的聲音融入到新的旋律中一樣,腦可以將原先沒有聯絡的想法融合成高度和諧的統一體。我們還可以加入清新美好的事物,並將這些孤立的想法融合成一幅壯麗的圖景。知識的遷移就是展現這一驚人創造力的一種過程。知識的遷移展現這一驚人創造力的過程所包含的能力是,能夠將在一種情境下所學習的內容,以一種可能經過調整的或概括化的方式應用於另一種情景之中。知識的遷移是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和其他所有高階智力過程,是發明創造和藝術成就的核心。

二、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增加知識量和培養創造性

創造力和智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涉及創造性思維的腦區-特別是發散性思維-主要包括前額葉皮層區域,這個區域經常與高階認知和執行功能相關聯。

教學生完成創造性的任務不僅能提高認知功能,同時還能改變大腦結構。很多科學家認為,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知識量,就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在掌握某一領域的知識之後,個體能透過不同的方式重新組合已經學過的知識內容,從而找到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如果沒有堅實的知識和技能做基礎,學生不可能在現實生活情景中創造性地應用知識,而如果沒有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學生又將不能很好地領悟和學習新的沒有教過的概念。

在大部分的課堂上,授課都規矩地聚焦於求同思維,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種指導將使學生的創造力乾涸。比如,Kraft(2007)提出當我們透過對同種型別的求同思維活動不斷重複地強化神經通路,可能我們正在磨滅能夠提升創造性思維的通道。創造力可以也應該在學校裡明確地傳授。提升創造性思維,需要教師不僅能夠傳授知識,而且能夠為學生提供很多機會主動參與活動,這些活動能夠激發發散性思維,也就是說產生新的、不同方向自由流動的想法。教師們可能習慣於引導學生用一種方法解決一個問題;對教師的挑戰就是在課堂上要改變這種對“唯一正確答案”的過度尋求(這種教育方法不利於大腦前額葉的正常發育,應提倡力求多種方案,再選擇答案的方式)。

上述論述說明,教育的基本任務有兩個,一個是增加(積累)知識量,另一個是培養創造性。增加知識量這項工作,目前在學校的教育中,任務完成執行得非常好;但是在培養學生創造性這方面的工作,這個任務完成的不是很好。

“創造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指努力創新的思想和表現,屬於創新的性質。創造性主要包括創新人格、創造性思維及其所掌握的創造原理(創造技法)的總和。

創新人格是指主體在後天學習活動中逐步養成,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和發展起來,對促進人的成才和促進創造成果的產生起導向和決定作用的優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緒、道德等非智力素質的總和(這與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敏感期中的後天培養有直接關聯)。

創造性思維,狹義的創新思維一般指的是發散思維,從思維的角度分析,現在的中小學生所接受的各種教育和練習,絕大部分都屬於集中思維,學校一般很少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這需要課堂中的情景設計)。

創造原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原理、方法問題,原理、方法對了,可事半功倍;原理、方法不對,則常常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開發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學習並熟練地運用各種創造原理、方法。

三、教育只有變革才是出路

在成人世界裡,為什麼賺錢既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又是最難的事?為什麼有的人可以輕鬆成功,此生衣食無憂?有的人辛苦一輩子,到頭來連住房都買不起?成功的偶然性因素固然很多,但是大家並沒有找到事物的本質。只要根本問題沒有解決,一個人再努力都是徒勞的、無用的。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解決“一”即一切事物的本質問題,事物的亂源就會越生越多。而且只有“一”變了,一切事物也就迎刃而解。在創新教育中,什麼是“一”?什麼是一切事物的本質問題?一切事物都是由能量構成的,而萬事萬物都遵循能量守恆定律。有進就有出,有出就有進,這是道家的陰陽互生之理。

這裡的“能量”就是指一個人顯示出來的活動能力。能量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質問題,就是道生一的“一”。解決人們獲取“能量”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在創新教育中進行教育變革,完成教育的另一個基本任務-培養中小學生的“創造性”。教育只有完成了增加知識量和培養創造性兩個基本任務,人才能產生無窮無盡的能量-創造力,才能保證能量守恆,做到心想事成。否則只能應驗一句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