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如何讓學習真正有效果?這10本書告訴你答案

作者:護宇

近兩年,我在業餘時間看了不少關於學習、閱讀、寫作方面的書,有讓人醍醐灌頂的,也有看完後罵罵咧咧的。今天我就來當一波人肉篩選器,選出10本我覺得不錯的優質書籍。

Part 1:學習類

01:好好學習

這本《好好學習》兩年多前就看過一遍,但時不時還會拿出來翻閱。關於學習的書很多,為什麼特別喜歡成甲這一本?

第一,重條理,少雞湯

很多關於成長、學習類的書,一不小心就淪為了雞湯,說些正確的廢話。但《好好學習》從頭到尾就圍繞一個核心概念「臨界知識」展開,在每個理論被丟擲之後,成甲老師都能舉出實際案例,或帶著我們把這個理論應用一遍,所以讀起來不會覺得枯燥乏味。

第二,痛點準,方法棒

一些關於學習的常見痛點,都能在書裡找到解答。

- 為什麼很多人的學習層次上不去,總在原地踏步?

- 知識那麼多,到底哪些值得深度學習?

- 如何跳出“低水平勤奮”的陷阱?

- 如何有效提升學習能力?

……

所以,如果你對學習方法類的書感興趣,或者最近遇到了學習瓶頸或學習焦慮,這本書值得買回家,認真讀一讀,寫的很有誠意。

02:高效學習

這本書是我追了近10年的博主:曹將 最新出品的一本書(價格有點小貴,但是紙質一級棒)。

沒有高大上的理論,更像是一位朋友,在面對面為你答疑解惑。全書圍繞常見的學習場景,一一給出曹將在踐行的實操方法,比如:

如何透過微信公眾號學習 ?

上班路上 / 下班後 如何學習?

如何歸納出自己的做事套路 ?

如何找準課程裡的精華點 ?

……

記得公眾號剛興起的時候,我的關注列表裡有幾百個,曹將只是其中之一,但從大學到工作三年後,很多賬號要麼停更要麼變味,只有曹將堅守住了內心,始終如一地分享著乾貨。

03: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雖然是10幾年的書,除了部分工具過時,核心理念依然實用。

比如作者提到,如何系統學習某領域的知識,我一看這步驟,就是我今天在用的!

第一,打好基礎。

這裡的基礎指的是核心概念、知識框架。怎麼打 ?去閱讀一手資料,比如經典入門教材和 經典論文。

第二,瞭解行業。

一方面,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大量泛讀;一方面可以和領域專家,相互交流。

第三,跟進發展。

包括:建立資訊獲取渠道(雜誌、期刊、即時資訊、行業論文等),以及和專家保持溝通交流

第四,實踐創新。

不僅要有意識地使用知識,還要有意識地將知識顯性化,如多發表見解。

真正有用的知識,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證明其價值所在。

Part 2:筆記類

01:卡片筆記寫作法

2021年大火的寫作工具書。

它揭露了為什麼 20世紀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尼可拉斯 · 盧曼(Niklas Luhmann),能在3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出版 58本 著作和 數百篇 文章,許多還成為各領域的經典之作,秘訣在於他自創的「卡片盒寫作法」,核心強調的就三點:

第一,注重筆記的應用價值

做筆記是思考的過程,也是理解的過程,最終目的是為了能用上,就如 脫不花 所說:

“做筆記不是讓你抄句子,那不叫輸出,那叫練習打字(寫字)。”

每當我看到某書上花裡胡哨的讀書筆記,內心都會犯嘀咕:“有必要做得這麼好看嗎?” 清爽、看得懂,足以。

第二,注重筆記的不斷生長

記完筆記不代表學習的結束,它們需要被不斷迭代。因為隨著我們的認識不斷升級,對於同一個概念也會有新的理解,就好像電腦一樣,定期升級,才能不被淘汰。

第三,注重筆記的相互聯絡

筆記與筆記之間不該是一座座孤島,它們需要被不斷連結,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異的,往往並不是知識數量,而是知識之間的聯絡。

早年看李叫獸的一篇文章,也看到過類似觀點,每當學完一個概念,他就會問自己:

“還有什麼現象可以被這個知識解釋?還有呢?還有呢?一般要找到5個以上。”

那具體 如何做到筆記的不斷生長?如何建立筆記的相互聯絡 ?這裡不展開,書裡都有答案,看完之後,相信會對做好筆記這件事,有全新的理解。

02:筆記思考術

又是一本找到很多共鳴的書,講了很多不同場景的筆記方法,比如工作筆記、課堂筆記、讀書筆記。每一種場景,提供的思考框架也特別實用,比如講到「如何做讀書筆記 才有效?」時,作者就分享了一組問題:

1。 這篇文章/書的作者在講什麼?

2。 為什麼他會這麼認為?

3。 他的推導過程是怎樣的?

4。 整個分析過程基於什麼樣的背景?

5。 從個人角度來看,這篇文章/書帶給我什麼啟發?

6。 書中的哪些東西可以為我所用?

當然,無論採用什麼方法,記筆記的核心應該是改善行動,讓未來的自己變得更好。這一點倒是和《卡片筆記寫作法》不謀而合。其實,同領域的書看多了,就是會有這種感覺:正確的方法,真的千篇一律,太陽底下沒啥新鮮事。

03: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一本講如何做好紙質筆記的書,五星推薦。整本書將讀書過程做了結構化處理,共分成五個部分:選書 — 購書 — 讀書 — 筆記 — 活用。「選書」和「購書」這兩部分,感觸不深,但在「讀書」、「筆記」兩部分有很多共鳴。

比如他提到的「略記」筆記方法,讓我想起高中化學老師說的一段話:

“你們做筆記要聰明點,如果某種物質是氣體,你不需要在它旁邊寫上“氣體”兩個字,直接標記,一些化學物質也可以直接寫化學式,比如碳酸鈣直接寫成CaCO3,多省時間!”

又比如書中提到不要邊看書邊整理讀書筆記,因為開篇作者還有很多觀點沒展現出來,我們對資訊的理解可能還處於片面的狀態。

……

類似這樣的共鳴時刻還有很多。另外,雖然本書主要講紙質筆記的做法,但對於如何做電子筆記,也非常有幫助。畢竟不同的筆記載體,其核心精神應該是一致的,發生變化的只是一些操作手法。

04:如何有效整理資訊

這本書很奇妙,如果看具體細節,會覺得作者好囉嗦,紙質筆記記起來好麻煩。但如果從細枝末節中跳脫出來,從思維層面去看待 作者提倡的「一元化筆記法」(即把感興趣的、要關心的,記在一個地方),你會收穫很多。

至少看完後,我立馬開水著手精簡自己的筆記工具,同一類內容只放在一個地方,這樣尋找的時候不用思考去哪兒找,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思考本身。

目前我一共在使用三套工具:

➊ flomo:專門記錄碎片化資訊

➋ 幕布:專門用力愛梳理文章大綱

➌ 語雀:專門用於結構化內容輸出

如果你也有筆記工具太多、內容記錄太散的煩惱,建議看看這本書,會很有啟發。

Part 3:寫作類

01:寫作7堂課

兩個月之內,我讀了3遍的一本寫作書。

關於寫作,我之前有個很大的認知誤區:只有文筆優美的內容,才能被稱之為寫作。

但後來,我逐漸意識到,其實對於大多數學寫作的人來說,能夠把自己想說的,用結構清晰、簡單明瞭的話表達出來,就已經達到目的了,畢竟不可能人人都是作家,但我們有機會做一個清晰的表達者。

那秋葉的這本《寫作7堂課》,我覺得就可以幫你做到這一點,書裡面提供了很多寫作的思維框架和實用技巧。

我自己曾在2個月內看了3遍,並且在寫資料整理這篇文章時,真正把書裡講到的知識點用了起來。

02:學會寫作

一本對寫作新手很友好的書,邏輯結構清晰,全文乾貨不停。

第一,章節標題清晰。 

新媒體寫作的內容基本包含在內,即使有部分章節內容不喜歡,也不妨礙我們借鑑作者的思考框架。

第二,文章內容清晰。 

每一小節,都是以 總-分-總 的形式展開 而且在講解的時候,會告訴你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

03:結構思考力

一本聊 結構化思維 的書,比《金字塔原理》更通俗易懂。

為什麼會在「寫作」的分類裡推薦它呢 ?

因為對於很多職場人士,寫作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做到清晰表達。這不僅涉及到寫作技巧,更涉及到一個人是如何思考問題,和組織內容的。

而《結構思考力》這本書,我看完之後會覺得非常適合新人入門,之前為了加深印象,我還用 PPT 重繪了全書重點:

《結構思考力》全書重點

寫到這裡,10本書就推薦完了,學習、閱讀、筆記、寫作,從輸入到輸出,算是講了一輪。如果恰好能幫到各位值友,那我一定會大喜過望。有任何要討論的,都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