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如何化解生活中的種種矛盾?是非來臨時,非得"忍"嗎?

“忍”字蘊藏的智慧

梵文“kshanti”通常譯為“忍辱”或“堅忍”,但這譯詞並未真正傳達出這種波羅蜜的真意。

“忍辱”多少有受點苦以接受某件事的意味,看看“忍”這個字的下半部是“心”,上半部的筆畫看起來像把刀,或是有點難以掌握的尖銳物品,此字以影象表現出原文的根本意義——涵蓋一切的包容性。

心胸若夠寬廣、開闊,就能接受尖銳的事物,不受困擾;心胸若太狹窄,便會覺得某些事物看來令人不快或不安。若我們的胸襟夠寬廣,就能很自在,能擁抱尖銳、棘手的事物而不受傷害。所以,“忍”是一種不會帶來痛苦的存在特質,事實上,這種特質會讓我們避開由於自己心胸狹窄而經歷的痛苦。

一碗水與一條河

心量夠大,就不會受苦。對於這項原則,佛陀為我們舉出一個非常美妙的例項來說明。假設手捧一把鹽倒入一碗水裡攪拌,這碗水會太鹹而不能喝;但若將鹽丟進河裡,河水不會變鹹,人們能繼續飲用。所以,當你只是一碗水,便會受苦;當你變成一條河,就再也不會痛苦。

若我們的心量一直很狹窄,可能會因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困境而深受痛苦,不論是天氣冷熱、洪水、細菌、生病、年老、死亡,或遇到固執的人、殘酷的人。然而,透過修習“忍”我們能包容一切,不必受苦。

一顆狹小的心容納不了太多東西,無法納入、擁抱一切——每個生起的困境;一顆寬廣而開闊的心卻能輕易地接納一切,不必再受苦。

圓滿地修習“忍”,包含持續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心量,讓心能接受、擁抱萬物,那是愛的力量與奇蹟。

敞開心胸接納對方

每個人都得自問:“我的心量有多大?我要如何讓自己的心量日益寬廣?”修習“忍”或包容,是以修習理解、慈悲與愛為基礎。當人修習深觀以理解痛苦時,慈悲的甘露自然會在心中湧現,慈愛與悲心能繼續無限地成長。因此,由於修習深觀與理解,你的慈愛與悲心會天天增長;而有了足夠的理解與愛,你就能擁抱、接納每件事物、每一個人。

在一場衝突中,我們往往會有如下的感覺:若與自己對立或信念相左的人不再存在,我們就會獲得平靜與快樂。於是,我們行為的動機可能就是一種慾望,想要殲滅摧毀對方,或想從自己的團隊、社會中除掉某些人。但透過深入觀察,我們將看到對方也和自己一樣在受苦,若真正想要生活在和平、安全之中,我們就必須為對方創造機會,讓他們也同樣過著和平、安穩的生活。

若我們知道如何允許對方進入內心,有這樣的意願,不僅自己立刻減輕痛苦,同時也增加平靜、安穩的機會。當行為背後的動機是想修習包容時,就不難問出:“我們該怎麼做,才最能幫助你們享有安全的生活?請告訴我們。”我們對於對方安全與平靜的生活、重建家園、強化社會等需求表達關切。你能以這種方式處理一場衝突對立,就有助於快速轉變整個情勢;而這種轉變的基礎,首先必須是自己內心的轉變;你敞開心胸接納對方,想要給他們機會生活在平靜中,就如自己想要的生活一般。

受困於衝突對立中的人們,若真的想要找到一條和平共生的出路,就必須學習如何包容——對方也需要地方生存,需要能保障社會和平繁榮的安全與安定,我們這一邊的人能否接受這個事實呢?深觀對方的處境時,我們看到他們無異於我們,也只是想要有個地方能安全、平靜地生活。

理解自己的痛苦與願望,便能理解其他團體的痛苦與願望,我們知道若對方沒有和平、安全,自己就不可能有和平與安全,這就是“相互依存”的本質。有了這種洞見,我們將能開啟自己的心胸,擁抱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