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這麼"會吃"了?我們的老祖宗太聰明

在中國的歷史上,飲食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唐、宋、明、清四個繁榮的朝代,飲食文化在人們不斷的追求中,變得越發精緻了。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飲食就有著特殊的癖好,這也就導致今天的中華美食如此的層出不窮。

時間先來到唐朝,唐朝人最喜歡吃的主食,主要是“餅”和“飯”兩類,餅佔主導,飯是其次。然而,這裡所說的餅與飯,並不是現今大家心中比較狹義的概念。唐朝時期,餅和飯的範疇十分寬泛,所有可以成型的麵食,在唐朝都稱之為“餅”。而這些餅中,最受唐朝人歡迎的,就是胡餅、蒸餅和湯餅這三類。

胡餅是漢朝從西域引入的一種食物,在唐朝非常盛行。它是烤製出來的,表面會附上一層芝麻,白居易曾用精悍的語言,在《寄胡麻餅與楊萬州》中將胡餅的美味與當時胡餅的熱銷程度,表達得淋漓盡致: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而蒸餅,則是麵糊發酵之後蒸熟的麵食,和今天的包子、饅頭很像。但是,唐朝人的蒸餅,並不限於單純的白麵製作,中間可以新增很多種配料。由於,蒸餅的可塑性很強,美觀度又很好,所以,不光是百姓的餐桌十分青睞它,就連皇家的宴會也會經常將蒸餅作為招待賓客的重要美食之一。

湯餅是在湯裡煮過,才能食用的麵食,諸如今天的面片或麵條。

唐朝,曾有一個讓人聽到就會垂涎三尺的冷麵,叫作“槐葉冷淘”。這道麵食是用槐葉汁和麵做成的,煮熟之後,需要放在涼水中冷卻再食用,味道真的是別具一格。杜甫就曾在《槐葉冷淘》一詩中寫道:

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

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

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

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

當然,除了麵食之外,唐朝有很多人也喜歡吃“飯”類的食物。而這裡的飯,不只限於我們今天熟知的稻米飯。唐朝人的飯類食物多種多樣,除了稻米飯外,還有:粟米飯、黍米飯等等。當然,稻米飯的普及範圍最廣,尤其在江南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就是稻米。

除了這三種主要的飯類,唐朝人還開創了胡麻飯、烏米飯,以及添加了各種配料的什錦飯,其種類之多,讓人應接不暇。如“香稻熟來秋菜嫩,伴僧餐了聽雲和”(陸龜蒙);“看炊紅來煮白魚,夜間雞鳴店家宿”(王建);再唐朝,詩是現實生活中做直接的反應。

所以,從詩人的詩中,我們足以看出飯的價值和它在唐人飲食生活中所佔的重要地位了。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一下宋朝,可以說,宋朝是一個全民愛美食的王朝。

中國古人一直都是一日兩餐,直到宋朝才開始變成了一日三餐,這一切都得益於老百姓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也使得食材變得日益豐富。人們往往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後,便會瘋狂地追求口腹之慾,所以,宋朝無論是高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對於飲食都十分講究。

尤其是一些貴族人家,為了能夠品嚐到更加珍貴或更加美味的食材,他們從來不吝嗇錢財只為口腹之慾。在宋朝的城市中經濟實力尚可的白領們,與今天的年輕人一樣幾乎都不在家做飯,而是選擇去飯店就餐。所以,在記錄宋朝百姓生活的史料中,很多記錄日常生活的商業店鋪中餐飲店就達到半數以上。

這裡,而最能說明宋朝百姓生活的,要數《清明上河圖》了。

在其中,細心的史學家們發現:整個畫面上一百多棟樓宇中,描繪的餐飲行業店鋪,就超過了半數以上。而且,在宋朝的史料中,記載了許多有關酒店與當時人們熱愛的美食名單。

所以說,在宋朝即使是貧賤的百姓,也同樣追求著物美價廉的美味。雖然,他們無法用更多的錢財去獲得珍饈美味,但是,在宋朝時期,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大家都有機會、都有權力,品嚐到更美味的食物。據《夢粱錄》記載道:

“。。。 。。。更有專賣血髒面、齋肉菜面、筍淘面、素骨頭、麩筍素羹飯,又有賣菜羹,飯店兼賣煎豆腐,煎魚、煎鯗、燒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之粗飽,往而市之矣。”

並且,在宋朝人喜歡吃的食材中,蔬菜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現今學者的考證中,可以看出:宋朝百姓們日常食用的蔬菜,居然可以達到四五十種以上,有些甚至比現代菜市場上的蔬菜種類還要齊全。

當寒冬臘月到來之時,雖然,沒有今天蔬菜大棚這樣良好的蔬菜種植場所。可是,智慧的宋朝人,不僅可以用暖窖儲存一些新鮮蔬菜過冬,有的生意人居然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智慧,利用糞土發熱與保暖的屬性,在冬天一樣培育出了新鮮的食材。這可能就是中國勞動人民發展史上,反季節栽培技術的雛形。

如果,想對宋朝的美食做一個更深入的研究,不妨多看看《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這兩本古籍。關於當時的美食、小吃、點心,都被記錄在冊。尤其是開封與杭州兩座城市,美食的種類最為豐富,所以,宋朝開啟了中華美食的全新時代。

且許多目前為止十分複雜且美味的烹飪技術,都來源於宋朝。甚至,我們現在能夠品嚐到的火腿、東坡肉、涮火鍋、油條、刺身等等,都是發明或流行於宋朝的,並且,連烹、燒、烤、炒、爆、溜、煮、燉、滷、蒸、臘、蜜、蔥拔等複雜的烹飪技術,也是在宋朝時期才成熟起來的。

到了明朝時期,中國的飲食文化,就開始變得多元化了。隨著對美味的追求越來越極致,明朝的飲食文化在單純追求美味的基礎上,開始注重文化享樂方面的建設。當時,明朝處於鼎盛時期,在美食上,表現出宮廷派與江湖派兩大菜系,並都呈現出了一個巔峰狀態,遙相互應。

因為,當時明朝的統治者多半都是南方人,所以,宮廷菜系多以淮揚菜為主。而當時,明朝豪華的酒樓,不光給人們提供飲食活動,還設有各種各樣的娛樂場所。為了拉動消費,刺激內需,朱元璋積極鼓勵文武百官去全國的大型酒樓遊玩、消費,以此,極大的刺激了明朝飲食文化的鼎盛。

在這樣的帶動下,明朝百姓的飲食不再受到侷限,開始在更大程度上成為了一種獨特的娛樂方式。如果說宋朝的飲食只是單純地用美味填飽肚子,而明朝去酒樓吃飯則是另外一種娛樂活動。

明朝時期,隨著國外供品的湧入,很多食材是國內沒有的,比如:番茄、南瓜、辣椒等,都開始紛紛出現在了中國人的餐桌上。當辣椒傳入中國之後,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川菜系、湘菜系,才漸漸的形成。而明朝,番茄雞蛋湯也開始出現在了中國的歷史中,且受到了大眾的喜愛。

在很多明朝的史料中都可以發現,明朝時期的古人對於各種煎炒烹炸的烹飪技術,開始有了更加相似的記載。很多地方的名菜,比如:燒蘆花豬、水晶鵝、釀螃蟹等等菜餚,都出現了獨立的烹飪方法的相關記載。這一點在小說《金瓶梅》中,可以找到更加詳細的描述。

現代人在閱讀《金瓶梅》時,對於當時飲食的精細程度都感到歎為觀止。而明朝如此豐富的飲食文化,同樣也深刻地影響著另一部歷史鉅著——《紅樓夢》。

到了清朝時期,滿漢全席更是引發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新高潮。極盡奢華的滿漢全席,出自清朝,雖然,每一次的滿漢全席背後,都會帶給清政府越來越沉重的經濟危機,可是,這樣的飲食文化,卻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添上了十分濃重的一筆。

都知道,乾隆皇帝是一個非常喜歡遊山玩水的“驢友”,在遊遍中國大好河山的同時,這位皇帝最喜歡享受的便是嚐遍天下美食。所以,在乾隆遊訪全國各地的時候,他的飲食,除了從皇宮帶來的隨身廚師外,很多都是出自各地的大廚之手。

清朝的統治者都是滿族人,所以,在飲食上,自然將滿族特色與漢族特色相結合。在史料中,也詳細記載了滿漢全席的盛況:冷葷熱餚有196道,茶點有124道,一共320道美味,這其中,各種各樣的珍奇食材應有盡有,在烹飪方法上,也是層出不窮。

如果一個廚師可以做出滿漢全席的所有菜餚,那麼,估計這個世界將沒有他不會做的美味了。

同時,滿漢全席極度奢侈的一面,除了對食材的極致要求,更多的則是滿漢全席所有的襯托形式。那就是:用餐者一定會出現在極盡奢華的宮殿之中,席間所有的餐具都是萬里挑一製成的,哪怕只是一根筷子,都是用象牙雕刻而成。更有甚者,在宴席期間,有名家名曲相伴。

每位參與滿漢全席的人員,一定都是皇親貴胄、王公大臣,所以,用餐時參與人員的舉動都十分莊重,在享用菜餚之時,更是嚴格遵循餐桌禮儀。有人曾開玩笑說:估計曾享用過滿漢全席的王公貴族,即使品嚐到美味的菜餚都不敢發出聲音,俗稱“吧唧嘴”。這樣的行為,是絕對不允許出現在滿漢全席上的。

可以說,中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天上飛的、還是水裡遊的、只要是能吃的,它們在中國人的眼裡,那都是一道道美食。

參考資料:

【《古文尚書·說命》、《東京夢華錄》、《呂氏春秋》、《夢粱錄》、《大清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