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知乎高贊回答: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提升你的認知層次

本文3825字,建議閱讀時長10分鐘

文丨小強 編輯丨葉超人

小強職場說(ID:littleQ94)

為什麼畢業三四年之後,同學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給你講一個小故事,你也許就會明白:

學霸和學神是同一所學校的學生,學霸考96分,學神考100分,學霸以為自己和學神只差4分了。

但是實際情況是:學神考100分不是因為他只有100分的實力,而是試卷滿分只有100。

很多時候,學校裡兩個同班同學很難體現出差距。因為在學校裡面,除了成績,沒有更多的衡量指標,所以會造成彼此之間差距不大的假象。

但是進入職場之後,你會發現造成兩個人成長速度差異的因素太多了:

眼界——影響你對行業和工作的選擇;

家庭背景——影響你的資源和選擇面;

行業——影響個人成長速度至關重要的因素;

圈層和人脈——影響你人生選擇的重要參考;

依靠單純的勤奮和努力,要想彌補差距,難上加難。

為此,我採訪了10位年紀輕輕就實現年薪百萬的90後,總結出來一點:工作後的成長速度,本質差異可以分為:

認知差距和能力差距。

能力差距是線性的,依靠個人學習和努力就可以獲得:

比如:

1、對待工作的態度、努力程度、是否足夠地積極主動

2、抓住下班後的時間,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後,你會發現自己很難再提升,工作的基礎技能,也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是依舊會遇到職業天花板,為什麼?

因為本質的差距依然存在,這就是認知的差據:

湖畔大學的梁寧在《產品思維30講》中曾說道: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一個人的底層作業系統。

而認知的層次,有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作業系統。

就好像一些父母長輩,他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網際網路,就主觀認為網際網路是騙局,然後堅決不讓孩子做網際網路,這就是認知的誤區。

同樣面對一個機會,認知的差距會讓兩個人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這也就是兩個人正式拉開差距的轉折點:

舉一個網際網路圈子裡知名的案例。

20年前,噹噹的李國慶和京東的劉強東幾乎同時開始創業,曾幾何時,作為電商圈一哥的李國慶是何等風光。噹噹網僅用6年的時間,圖書銷售額就突破4。4億,那時候的京東銷售額還不到噹噹的零頭。

如果說兩者的差異,絕對不是能力上的差距,而是認知上的差距。

李國慶想牢牢佔有絕大部分股份的,希望公司不燒錢的模式下能夠不斷賺錢,

錯過了好幾家大公司的融資

,最後的結果是:噹噹網市值縮水幾十倍,英雄終究倒下;

與李國慶不同的是,劉強東並不看重短期的盈利,而是一心想把公司規模擴大,先後不斷燒錢融資,把京東做成了現在數十倍於噹噹網的規模。

認知差距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雖然我們不用把格局上升至這兩位創始人的角度,但是不得不承認,更高維的認知,才是拉開差距的終極武器。

那麼,職場認知層次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我把他總結為這6點:

對職業目標的認知差距

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職業目標:

有的人希望能夠創業,掌控億萬財富;

而有的人則更喜歡穩定,老婆孩子熱炕頭。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調查的物件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大學畢業生。結果是這樣的:

第一類人:27%的人,沒有目標;第二類人:60%的人,目標模糊;第三類人: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第四類人: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以後的25年,他們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25年後,又對這些調查物件跟蹤調查,他們的職業和生活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四類人:3%的有清晰且長遠人生規劃的人。

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且為實現目標做著不懈的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第三類人:10%的有清晰短期人生規劃者。

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徵是:那些短期人生規劃不斷得以實現,生活水平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階主管等。

第二類人:在另外的60%中人生規劃模糊的人。

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面,能安穩地工作與生活,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

第一類人:是那些沒有目標和規劃的人。

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生活狀況很不如意,經常處於失業狀態。

調查者因此得出結論: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

對機會的認知差距

上個月,有一個女性朋友,靠自己在大城市買了房,於是周圍有些人就開始議論:

她這麼快就買房了,是不是傍了個好老公?她不就是做微商騙別人的錢嗎,有什麼好炫耀的?我要是去幹這個,我也可以。

大家都在背後揣測,這個女生是不是做了什麼違法的事情。

卻很少有人想過,她為什麼可以做到。

出於好奇,我就去問了她。

原來,早在一年前,她就看中了微信社群的紅利,開始搭建自己的流量池,經過一年的努力和積累,幾個微訊號都加滿了年輕人的寶媽。

做網際網路的都知道,今年恰好又是社交電商大熱的一年,很多大佬和資本佈局這一塊,所以她藉助平臺的優勢,宣傳,發展代理、賺佣金,一年掙的錢加上自己原有的積蓄,湊夠了首付在成都買了一套房。

其實,看到有一些紅利和機會崛起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麻木不仁的。就好像老人家看到網際網路,沒有聽說過,於是本能地就覺得,這是個騙人的東西;

但分析一下事情背後的邏輯,其實你會發現,現在朋友圈的微商,基本都是依託平臺的渠道優勢,減少中間層級,利用熟人關係來賣貨。

這恰恰是社交電商帶來的紅利,當你看不懂的時候,你就沒辦法抓住這個機會。

還有個朋友,之前在北京做HR總監,年薪50萬。

前年開始,國內共享經濟大熱,於是他趁著這個風口,在重慶連續租了幾套江景房,重新改造成民宿,上線短租平臺,趁著紅利期快速回本,不斷拿房複製,最終發展到現在的50套房子,一個月的流水50W+。

一個新興的行業在發展的初期,一定會有一段時間的紅利期,企業需要大量的人才,國家給到的支援足夠,如何快速抓住這個機會,我想給你幾點建議:

2、看看身邊快速崛起的朋友,瞭解他們在做什麼

3、多關注國內投資的方向(在36氪、虎嗅都能瞭解到)

4、和優秀的人成為朋友,即便他不能帶你,你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對工作本質的認知差距

我見過不少自以為自己很努力的人,他們經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加班的照片。

但是,工作的本質並不是努力加班,而是創造價值。

如果你是一顆螺絲釘,再努力加班,頂多成為一個光亮一點的螺絲釘。

工作也是如此,我並不反對加班,但是加班不能讓你在職場進步,更不能讓你從螺絲釘變成發動機。

就好比富士康的工人,他們每天兢兢業業,工作十個小時以上,最終還是逃不過逐漸被機器取代的命運。

真正能讓你進步的,不是簡單重複的執行工作。

而是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技能,掌握合理的工作方法,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從而有時間站在更高的層次去思考,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對行業的認知差距

行業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決定了一個人的天花板。

例如你選擇了一家行業下游的公司,這個行業的規模也許是10個億,分流到各個公司,可能人均收益的天花板只能到10萬,你在原地怎麼努力,都沒辦法突破。

市場需求和規模只有這麼大,人均效能上不去,未來發展必定受限。

如果你選擇一個行業上游的公司,市場規模是萬億級,那麼在這個市場上,你的發揮空間就是前者的上千倍,你個人的職業起點和天花板,也會高很多。

這是關於行業的選擇,還有關於行業的更迭:

有很多人會抱著把某個行業一直幹下去的信念,但是朝代有更替,行業亦有興衰。

在行業更迭的浪潮中,其實很難一直處在黃金時代。今天你選擇了一個大好的朝陽行業,也許過幾年這個行業就衰落下去了。

就好比前幾年大熱的建築業,現在由於國家城市化程序的逐漸完善,就會逐漸地進入收縮期。

應該怎麼做,才能在行業更迭的浪潮中成長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多大佬都給出過答案:

保持終身學習,跟隨行業成長

對圈子的認知差距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大佬都喜歡抱團取暖,互換資源。

如果把人的認知比作一個雷達圖,那麼在這個圈子裡面,圖1代表A的資源,圖2代表B的資源,當兩者的圈子融合之後,兩者的資源邊界都擴大了。

在職場也是一樣,你和不同公司、不同行業優秀的人在一起,如果彼此之間抱團,不管是未來創業還是跳槽,都是非常利好的。

關於職業天花板

其實這個地方,用瓶頸期也許更為合適。

很多人工作幾年過後,會有這樣一種感覺:

不管怎麼樣努力,自己的進步很慢,職位沒有提升,收入也上不去。

長期在瓶頸期其實是一種特別危險的狀態,會讓你陷入重複的自我懷疑中。

你沒有進步,但是別人在進步,也許有一天,你犯了一個錯誤就會被人踩下去。這種狀態的確很難改變,但是並不代表只能無能為力。

大家都知道“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這個道理。

如果你的收入來源只有一個,當籃子摔在地上的時候,幾乎就是斬斷了收入來源。

如果能夠放開自己,拋開自己已有的認知,去做跨界的事情,逐漸積累自己的第二收入、第三收入,自然會發現一些新的世界,開拓職業新方向也未必不可能。

當然,認知再強也需要執行力,優秀者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已經把優秀形成了一種習慣。

▲作者:小強,90後摩羯座斜槓青年,知乎專欄作者,網際網路增長方法論實踐者。微信公眾號:小強職場說,和千萬職場新人共同成長。

你打算如何提升你的能力?

你想從哪裡開始改變?

本週僅限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