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有一種頂級智慧叫"借",看懂張儀臨死前這最後一計,能開悟很多

人生就是一次“逆水行舟”的過程,想不斷前進,除了依靠勇氣、恆心外,還要有一種關鍵因素,那就是智慧。

智慧類似於聰明,卻高於聰明。智慧的格局大,高度高,能讓人看得更遠更清楚。所以,智慧又不同於聰明,因此才有“小聰明”之貶低,智慧卻從來都是“大智慧”之高遠。

一個聰明人,往往活得很苦,很累,因為他雖能看得清,卻無力解決。但智慧者,卻往往活得灑脫和逍遙,因為他不但能看清,更能解決,比如戰國時期的張儀。

對張儀筆者就不過多介紹了,記住歷史給他的一句評價便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但讓人奇怪的是,張儀卻並不是手握百萬大軍國君,他如何能有這麼大的威力?只因張儀總能從別人手中“借來矛,去攻目標人的盾”,下面我們就看看張儀臨死前的這最後一計。

話說,一直信任和重用張儀的秦惠文王死後,傳位給了秦武王——就是那位最後舉周鼎而死的秦王。但秦武王卻很討厭張儀。對此張儀也無可奈何。

這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顯然若張儀再在秦國待下去,說不定哪天就會被殺掉。同時,其他諸侯國也察覺到了,秦王跟張儀之間的矛盾。所以如今的張儀,已經近乎于山窮水盡了,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借”到東西嗎?答案是能!

這天,張儀找到秦武王說:“現在的局勢,不用我說你也清楚,六國合縱伐秦,已經又開始死灰復燃了,這不是好現象。”

秦武王點頭,自然要追問該怎麼辦?此刻尋常的辦法是,張儀開始勸諫秦武王,回到過去的路上來。但這種辦法,歷史一再證明兇險異常。須知,無論哪個老大,一旦確定了大方略後,想讓他回頭基本上很難。因為這就是在否認他的權威。

張儀哈哈一笑說:“我已經有了對策。如今楚國實力大損,擔當不起六國合縱的領頭羊了,唯有齊國能擔當。同時又是這齊國最痛恨我。所以請准許我出使魏國,這樣一來,齊國就必會去找魏國的麻煩,而發生內訌,那時老大你就立刻攻擊韓國。”

秦武王本來就討厭張儀,一聽張儀這條自尋死路的計謀,且一旦成功自己還能得地盤,便立刻同意,連一句客氣話都沒有。

就這樣張儀來到了魏國。果然跟張儀判斷的一樣,齊國大軍立刻撲向魏國。這下可把魏國的魏哀公嚇壞了。交出張儀?可魏國身邊就是秦國。但若不交出張儀,齊國又不會善罷甘休。

魏哀公正不知如何處理呢,張儀卻來了,說道:“魏王你何必這麼害怕,其實我已經替你想好保全之策了,你就聽好訊息吧。”

原來張儀早派出身邊的門客,一溜煙跑到楚國,言稱:齊王攻魏,正中秦王和張儀的詭計。因為這兩人早就密謀好了,一旦齊和魏開戰,秦軍就直撲韓國。

齊王也大驚,再加上楚國使者傳達了楚王反對伐魏的意思,齊王順坡下驢,連忙下令,撤回了攻打魏國的大軍。

張儀也隨之,立刻變成了魏王的救命稻草,被菩薩一樣供在了魏國,直至一年多後,死於魏國。等於,張儀這最後這一計,不但死裡逃生,還換來了一個“富貴而亡”。

分析:商鞅變法身死,張儀鼓舌存活!從歷史成就來言,商鞅絕對在張儀之上,因為他以一己之力,改變了天下。張儀的歷史成就,雖沒有商鞅那麼大,卻靠一個“借”字,如魚得水在那個兇險詭異的“大爭之世”。尤其是他臨死前這最後一計,無論怎麼算,張儀都是條條大道可橫行。

比如,齊王不聽楚國勸解,執意攻擊魏國。那麼秦王必會按照跟張儀的約定,攻佔韓國,六國合縱已破裂。張儀身後是秦國勢力,魏王必不敢殺他。且,由於秦國攻韓,齊國又怎能全力取魏國?

最終的結果會是,張儀用一己之身,就破掉六國合縱,秦武王再討厭張儀,可人家立下這麼大的功勞,他豈能再殺張儀?甚至不排除,繼續任用厚待張儀。

那麼齊王若放任張儀呢?齊王能放過,但其他諸侯國呢?比如楚國!所以只一個張儀,就能攪得六國合縱雞飛狗跳——因為魏王絕對不敢殺張儀,須知天堂雖美卻很遠,可秦國虎狼就在身邊呢。你是魏王,你敢殺嗎?這就是所有矛盾的根基所在!

所以張儀等於甩著兩空袖子,先借來了秦王的威懾力護身,跟著又借來了魏王當自己的保鏢,最後借來了楚國當傳話筒,而他自己卻吃喝玩樂在魏國!

結論:《道德經》言:善用人者,用人之力!張儀顯然就是此道高手,一直藉著別人的力量,完成他自己的事,成就他自己的功績。所以才說:有種頂級智慧叫“借”,看懂了張儀臨死前的這一計,能讓人開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