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AI安防技術落地 為古文物撐起"科技保護傘"

從“人防”到“技防”,安防技術填補了文物的安全漏洞,做到防患於未然,為古文物建築撐起“科技保護傘”。RFID、VR、3D列印、無人機等一系列現代智慧科技的發展,給古文物建築保護帶來了新的福音。

築牢四大防線,為古文物保駕護航

保護與傳播文物,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如今,科技對於文物保護和傳播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保護古文物建築安全,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周界防範報警系統。要確保文物安全、防止偷盜事件,做好周界報警系統設計是文物保護第一道防線。周界防範系統是對圍牆或柵欄防範非法翻越,在圍牆或柵欄上設立合適的感應裝置觸發措施,當發生非法翻越時,感應裝置可立即將警情傳送到管理中心,中心將透過電子地圖上顯示報警區域,文物安保人員及時準確地到達現場進行處理,並結合影片監控系統,提供實時跟蹤手段與事後追查依據。

2、智慧影片監控系統。在建設文物保護安防體系中,智慧監控系統必不可少。利用高畫質監控攝像頭,對文物區域無“死角”覆蓋,搭建大資料網路平臺,對文物進行智慧化監控,實現高安全性與穩定性的遠端監控平臺,有效監控文物周圍環境狀況,對突發事件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影片監控系統將監控裝置、大資料網路平臺結合,實現文物實時監控,能及時反饋,多重保障著文物安全。

AI安防技術落地 為古文物撐起“科技保護傘”

3、防火預警。對於各地的博物場館或者文物單位來說,防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對於古代的木製建築以及易燃的書籍畫作等,火災可以說是一種災難,會將古人的心血燃燒得蕩然無存。因此,建立完善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是必要的安防措施。

4、防雷擊保護。夏季天氣雷雨比較頻繁,雷擊事件不僅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危險,同時伴隨雷擊而來的往往還有火災,這對於古代文物建築安全也存在著潛在的威脅。由於古建築的特殊性,在安裝防雷器材設施的設計與安裝,要根據文物建築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以免對文物建築造成破壞。

保護文物常用的智慧技術有哪些?

智慧科技在文物保護和傳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其不僅對文物修復、儲存等有作用,同時對文物傳播和保護也意義非凡。

RFID技術,讓文物“有跡可循”

隨著物聯網發展,RFID技術開始應用於文物管理,將RFID電子標籤與文物科學繫結,建立文物RFID電子身份證。文物工作人員將每件文物進行藏品檔案文字錄入、圖片資料掃描和數碼照片處理、攝像數字化處理,為每件文物建立的身份憑證,並將RFID標籤與文物藏品資料庫相結合,使文物管理人員便於完成文物藏品管理、查詢、統計報表方面的工作。

尤其將RFID技術應用於庫房文物管理,在文物入庫前預先錄入電子標籤,此後文物進出庫房,系統會進行自動掃描,並將掃描資訊錄入計算機,為文物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據和手段。RFID技術讓文物擁有獨特的“電子標籤”,讓文化保護更“智慧”,實現了文物“有跡可循”。

VR技術,提升傳播趣味性

當面對一些不易展示的文物時,便需要VR技術和虛擬展廳發揮出巨大價值。比如年代久遠的宋畫、絲綢等優級文物,它們暴露在空氣中容易受損傷,部分展覽因為場地限制也不能辦實體展,這時虛擬展廳便提供了線上展示和傳播的一種可能。方法很簡單,只需搭配一臺電視或者一臺電腦就能輕鬆做到“展覽的永不落幕”。VR技術也能提供另外一種欣賞方式,將人們置身於名畫當中,提升傳播效果和趣味性。

3D列印技術,為文物修復提供資料支撐

透過3D掃描和列印技術,使得古人的容貌復原成為了可能,用於博物館展示、殘缺文物對比修補等操作。3D列印技術在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或重建具有非常實用價值。基於數字化理念3D列印技術,能夠將古代建築文物轉換成3D數字模型檔案進行儲存,為日後修復或重建提供資料支撐。

無人機技術,助力大型遺址保護

在一些大型遺址保護中,無人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利用無人機進行高空航拍,再透過軟體計算可以得到遺址保護區域的大比例影象。這樣可以很容易地在圖上進行遺址保護區和建築控制地帶等的規劃,為大遺址保護提供便利的條件。據瞭解,在山東龍興寺的遺址保護規劃中就運用到了這一技術。

綜上所述,智慧科技已經成為文物不可缺少的“守護者”。在未來,我國還需大力發展智慧科技,加速並深化科技與文物的融合,讓文物與智慧科技在相輔相成的發展中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