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智擒鰲拜的現場有多少驚心動魄?

康熙八年(1669)五月,名義上親政的康熙,下旨先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離開京城,又特詔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的核心區和衛戍權。《清史稿·聖祖本紀》記載:“五月乙未,以黃機為吏部尚書,郝惟訥為戶部尚書,龔鼎孳為禮部尚書,起王弘祚為兵部尚書。”這都是帝系。同時,皇帝安排兵部左侍郎黃錫袞,兼理兵部事務,從中協調。

一場擒鰲的政治戰爭正式開場了——

擒賊先擒王。

康熙派親信太監召鰲拜入宮覲見。當然,康熙會叮囑太監如何敬畏,如何回答鰲拜對皇帝現情況的查詢。皇上愛上了摔跤不得了,看中了啥新玩意,不能出現半點破綻。

這是關鍵性的前戲。

康熙與鰲拜

鰲拜自恃“滿洲第一巴圖魯”,照常入宮,看小皇帝給他什麼好處。康熙六年七月,他將四輔臣之一的蘇克薩哈滅門,皇帝很識趣,特地給他和戰友遏必隆再次加官進爵。

鰲拜已有二等公、少傅兼太子太傅的殊榮,康熙加其一等公、太師,賜其子納穆福襲二等公,並加太子少師。

遏必隆於順治五年襲爵一等公,成為非宗室成員的最高爵位,康熙則給他再加一份一等公的政治待遇,同時加太師。

鰲拜和遏必隆,同時加太師,進位三公。

清朝位列三公者二十六人,但多為太傅、太保,也有像洪承疇、金之俊等六人先加太保再拜太傅者。

《清史稿·職官志一》有云:“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俱東宮大臣,無員限,無專授。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為兼官、加官及贈官。”三公,雖為無實權的加官虛銜,清朝的一等公已是超品,鰲拜和遏必隆自然不在乎這個品秩,但終清一朝,位居太師者,唯鰲拜與遏必隆二人耳。

康熙如此崇隆,其中潛藏陰謀。

打鐵還需自身硬。

康熙召集身邊練習布庫的少年侍衛說:你們都是朕的好夥伴,是怕朕,還是怕鰲拜?

大家磕頭山呼:奴才們只怕皇上!誓死效忠皇上!誓死保衛皇上!

康熙於是一邊允諾封賞如何,一邊佈置逮捕鰲拜事宜。

狹路相逢勇者勝!

康熙活捉鰲拜

鰲拜一跨殿門,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康熙在一旁看戲,一邊心驚膽戰,畢竟這是生平第一回:勇敢的冒險。

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雖有掙扎,也許有打鬥,但還是難敵群毆,束手就擒。

《清史稿·聖祖本紀》是這樣記載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康熙八年五月“戊申,詔逮輔臣鰲拜交廷鞫。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之。於是有善撲營之制,以近臣領之”。

晚清小說家李伯元更是在《南亭筆記》中,將康熙擒鰲的現場描述得繪聲繪色:“康熙帝在南書房,召鰲進講,鰲入,內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內侍持其後。命賜茗,先以碗煮於水,令極熱,持之炙手,砰然墜地,持椅之內侍乘其勢而推之,乃僕於地。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論如律。”

偌大的皇宮,難道只有一把三條腿的椅子嗎?

還讓一個太監提著,顯然是黑色幽默,告之有詐。這種玩法,竟然後來被末代皇帝溥儀在寫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也認真剽竊了一回,當做資質平庸的攝政王載灃欲除大權在握的袁世凱的鬧劇道具。

如此看來,少年康熙還是一個陰謀家,意圖以鰲拜御前失儀而上綱上線遑論大不敬。一個搞笑的現場,而一個荒唐的追責,而貌似強過了後來公示的無數條大罪,與鰲拜直接對決。

其中有兩處疑問,是與歷史現實不符合的:

一是南書房始設於康熙十六年十月。

《康熙起居注》則稱:康熙十六年十月二十日,康熙帝諭武英殿大學士勒德洪、明珠等:“朕不時觀書寫字,近侍內無博學善書者,以致講論不能應對。今欲於翰林內選擇二員,常侍左右,講究文義。但伊等各供其職,且住外城,不時宣召,難以即至。著於城內撥給閒房,停其升轉,在內侍從數年之後,酌量優用。”這就是康熙帝將舊時讀書處,正式擴建為南書房。昭槤《嘯亭續錄》卷一《南書房》記載:“本朝自仁廟建立南書房於乾清門右階下,揀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之。”康熙擒鰲,是在八年前,尚無南書房。

《康熙王朝》鰲拜威逼康熙

二是鰲拜一介武夫,怎麼為康熙進講?

漢唐為帝王設御前講席,講經說史,明清沿襲經筵舊制,故有經筵講官,順治十二年又設日講官一職,舊時請翰林院學士為皇帝授課當老師,講的是四書五經、治國方略以及歷朝歷代的興衰史。《清聖祖實錄》卷二十八記載,康熙八年四月辛巳,兵科給事中劉如漢疏言:“帝王首務,莫大於視學,莫急於經筵。伏考世祖章皇帝親政之初,躬幸太學,肇舉經筵,煌煌盛典,載在史冊。我皇上睿知聰明,善繼善述,無事不以世祖章皇帝為法,經筵日講,已屢奉諭旨,仰見我皇上尊經重道之至意。請敕禮部,詳考舊章,先行日講,次舉經筵,選擇儒臣,分班進講。上嘉其言,下部議行。”順治首開經筵定為年例,康熙重新恢復經筵傳統,併力主將“經筵大典”改為“經筵日講”。進講是侍讀者的任務,而非赳赳武夫鰲拜所能勝任的!若康熙以此藉口,召見鰲拜,不免欲蓋彌彰,提前示警。

康熙智慧沒有這麼傻。

李伯元寫得似是而非。

無論那般,擒鰲成功!

好在仇視漢儒經學的鰲拜不會進講,但是,經筵進講卻成為了康熙擒獲鰲拜、真正親政後的一大政治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