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鰲拜是如何走上專權之路的?眼看著鰲拜坐大,孝莊為何袖手旁觀?

康熙八年(1669)五月,鰲拜奉旨入宮。

對於鰲拜來說,此前他就常常出入宮廷,因此並沒察覺出一絲異樣,

反而他還很滿足,覺得整日沉迷娛樂的少年皇帝果然離不開自己。

不過,當鰲拜拜見過康熙之後,太監卻搬來了一個“

殘腿

”的椅子,

鰲拜坐下後,心裡就開始嘀咕上了:

小皇帝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怎麼還讓自己坐上了“破”椅子?

他不僅這麼想,還問了出來,

誰知,小皇帝正等著他問呢,臉色一變就怒斥鰲拜“

君前失禮

”,

並向一旁使了一個眼色,

一群少年接到“訊號”,當即就竄了出來,把沒任何防備的鰲拜揪住,摔倒在地,

鰲拜萬萬沒想到,

來的時候還好好的

,現在可好,

回不去了

~

鰲拜平常專橫慣了,他也經常不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裡,

現在電光火石之間就這麼被捕了,一時之間他還沒想明白,

當初他處死

費揚古一門

,以及大學士

蘇納海等三名重臣

,乃至“四大輔臣”中的

蘇克薩哈

時,

小皇帝都沒問罪,就連經過多次政治兇險的孝莊,一直也是“

置之不理

”,

為何如今卻因為這麼一樁“

雞毛蒜皮

”的小事,就把自己捆了?

說來也是,

為啥之前祖孫二人沒有什麼舉動,鰲拜又是如何走上專權之路的?

眼看著鰲拜坐大,

孝莊為何袖手旁觀?

鰲拜是如何走上專權之路的?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順治帝福臨已經油盡燈枯,鑑於兒子尚且年幼,母親孝莊又不便理政,

因此,他在臨終前留下

“遺詔”,

指定由

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這四名內大臣共同輔政。

有不少人認為,順治帝未經深思熟慮就臨時

“拼湊”出不合理的“四大臣”班子

實際上,順治帝這樣的安排

很高明

四大臣都有一個共同點:四人都是

異姓

大臣。

這樣就避免了愛新覺羅宗室子孫干預朝政,保障皇權的穩定與持久。

四人中,

正黃旗

的索尼資歷最老,遏必隆與鰲拜是

鑲黃旗

,這兩旗原為皇太極所領,根紅苗正,

而蘇克薩哈所屬的

正白旗

,原為多爾袞所領,多爾袞死後,正白旗才搖身一變,成為“上三旗”之一,

然而,四大臣雖然在順治帝靈前發誓“

不私親戚,不計怨讎

”,

不過,他們根本就

做不到和衷共濟、共謀國事

,他們之間的矛盾遠比想象的要複雜。

這樣的局面正是勢單力薄的孝莊、康熙

祖孫倆樂於見到的——有利於平衡朝中勢力:

兩黃旗與正白旗,早在關外的時候就發生過

劇烈的摩擦

,皇太極死後,

兩黃旗擁立豪格,而兩白旗卻欲擁立多爾袞,

索尼、鰲拜

等八人還聚集在豪格府邸,共立盟誓,說願生死一處,擺明了若是多爾袞繼位,就武力搶奪,

迫於這種壓力,多爾袞不得不提出個折中的方案——由6歲的福臨繼位,

矛盾的種子也就此埋下。

多爾袞攝政後,

索尼、鰲拜以及其他擁護豪格的人

,無一倖免都遭到了打壓:

索尼

被誣告意圖謀立肅親王豪格,於是被奪官抄家,打發到了昭陵;

鰲拜

也被人告發欲立豪格、與諸人盟誓,被革職為民;

遏必隆

是開國功臣額亦都的兒子,也被人告發他“與白旗諸王有隙”,被削去了官爵……。。

三人都是在多爾袞死後,才被順治帝召回重新任用的。

蘇克薩哈

的情況卻不同,

他本是多爾袞的近侍,正白旗的骨幹,

多爾袞死後,他站出來告發多爾袞“陰謀篡逆”,因為這份“功勞”被順治帝重用提拔,

這等於說,

索尼、鰲拜、遏必隆

三人早就旗幟鮮明、堅定不移地站在了順治帝一邊,

蘇克薩哈

是透過“出賣”多爾袞,來投靠的,

所以,三人都有些看不起蘇克薩哈,再加上兩黃旗與正白旗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四人不合是不可避免的,

不過真正讓四大臣陷入爭鬥的卻是“圈地”之事,主要是

鰲拜與蘇克薩哈爭鬥

這也是個

“歷史遺留”

的問題。

當初多爾袞將原本應歸黃旗的薊州、遵化等

肥沃之地劃給了正白旗

卻把雄縣、新安等土質較差的地方劃給了鑲黃旗,

多爾袞在世的時候,沒人敢提出異議,事隔二十年後,鰲拜就開始“翻舊賬”了,

他嚷嚷著要與正白旗互換回來,

蘇哈薩克當然不樂意了,他堅持說搬來搬去會有諸多不便,

鰲拜不肯退步

,他才不管蘇克薩哈同不同意,

直接就打發大學士

蘇納海

、直隸總督

朱昌祚

、巡撫

王登聯

這三人,去主持換地的事,

不過這三人耿直得很,他們也不贊同,覺得鬧不好還會引起大騷動,

結果鰲拜就用皇帝的名義,以三人“藐視上命”之罪,將他們處斬了。

事情鬧得這麼大,身為

首輔大臣的索尼

不但沒有站出來制止鰲拜,還默許了他這麼做,

為了鑲黃旗的利益,遏必隆自然是

同鰲拜站在了一處

索尼比較老道,基本上屬於“事情不找我、我也不找事兒的”,

遏必隆就不說了,本來就沒有主見,凡事唯鰲拜“馬首是瞻”,

因此,四大臣中原本資歷最淺的鰲拜,就這樣

一步步走上了專權的道路

兩黃旗對抗正白旗,孝莊太后做了什麼?

有人說,“

三角關係

”或許是最為穩定的一種關係,

當初順治帝這樣安排,無非是為了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這三方勢力互相制約,

現在可好,

兩黃旗抱成了團兒,共同對付正白旗

四大臣相互制衡這個局面是孝莊樂於見到的,只是形勢的發展卻大大超出了她的預料,

原本

她還指望

索尼能在其中起一些作用,

可讓她失望的是,

索尼又是默許又是縱容

,完全不記得自己曾經做過什麼承諾,

眼見著索尼和遏必隆都沒反對,

朝臣也不敢吭聲,還有不少人很“

機靈

”地倒向了鰲拜,使得鰲拜的勢力越發盤根錯節。

各旗勢力之間平衡點被打破,

孝莊祖孫倆

逐漸陷入了被動的局面。

不過,孝莊可不願意看見四大臣中的任何一人坐大,

畢竟皇帝還沒親政,再這麼下去又將會重蹈順治朝的覆轍,

雖然史料中不見她直接干預鰲拜的記載,

還是有

一些“蛛絲馬跡”

的,並且

早就“下手了”

——

孝莊為康熙選擇的皇后,不是蒙古格格,而是

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

此外,她還將

遏必隆之女鈕祜祿氏

也選為了妃子,

等於

索尼和遏必隆

“搖身一變”成了小皇帝

康熙的老丈人

偏偏鰲拜的女兒,

被孝莊指給了禇英的後人為福晉

,到了康熙朝,褚英一脈已屬於皇族遠親了,

為了安撫鰲拜,孝莊很“聰明”地又將自己的孫女嫁給了鰲拜的侄子,

不過,

這繞了一大圈的“皇親”

,又怎麼比得上皇帝的老丈人來得響亮?

起初鰲拜對此很不滿,論家世的話,赫舍里氏自然比不得鈕祜祿氏,

這分明孝莊就是故意的,尤其不讓自己的女兒入宮,

故意又怎麼招,政事上孝莊不能拿他怎麼樣,給自己挑孫媳婦,鰲拜管得著麼。

不過,鰲拜不滿歸不滿,很快他的心情就舒爽了——

換地之事還沒過幾個月,索尼去世了!

這回孝莊的計劃是落空了,

然而,

真的是這樣嗎?

索尼是死了,可他的勢力將來起碼不會站在鰲拜的一邊!

那麼,蘇克薩哈呢?

其實孝莊拉攏索尼,對於蘇克薩哈來說這是緩解他壓力的一樁好事,

然而,此人太過狡猾又少那麼些長遠的目光,

他不僅沒支援,還站出來反對孝莊立赫舍里氏為皇后,

這下

不僅沒把自己“解救”出來

,反而又得罪了索尼一派,真不知道他是不是少了根筋,

能幹出自毀道路的事兒來,

要說他自己有那個本事對抗鰲拜也就罷了,他是真的

沒有“金剛鑽”,還偏攬“瓷器活”

漸漸他就頂不住鰲拜打壓了,好歹鰲拜也是從戰場上摸爬滾打混出來的,

曾經是個小角色的蘇克薩哈自然頂不住了,

於是他向康熙遞交了辭呈,要求皇帝親政,自己退休——意圖很明顯,

間接表達了鰲拜與遏必隆也該退休的意思,

鰲拜正在朝中春風得意,他豈會容忍蘇克薩哈來拆臺子?

這倒也巧了,蘇克薩哈到底也是沒能忍住“發牢騷”,他說“

往守先帝陵寢,如線餘息,得以生全

”,

意思是說,必須去守先帝陵寢,才能保全後半生,

別說康熙,就是朝臣都傻眼了,退休就退休唄,

不退的話還有人要殺你不成?

本來蘇克薩哈想

“賣慘”

,結果正是這句話被鰲拜揪了出來,

他當即就提出要以

“對皇帝抱怨、失望

”的罪名將蘇克薩哈問罪,

康熙本來要阻止,可鰲拜“

攘臂上前

”,似乎要跟皇帝動手,康熙自然打不過鰲拜,因此不得不同意,

結果:

蘇克薩哈本人凌遲,全家被抄斬。

就這麼的,當初四大臣輔政的局面,變成了鰲拜一人獨大,遏必隆唯鰲拜“馬首是瞻”的局面。

那麼,

孝莊太后為何眼看著鰲拜坐大,卻袖手旁觀呢?

她又為何不阻止鰲拜殺掉蘇克薩哈呢?

孝莊為什麼放任鰲拜坐大?

有句俗話是這麼說的——

欲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

由於鰲拜早已把持了朝政,實權又大多掌握在旗主手裡,

孝莊、康熙祖孫二人手裡並沒抓住多少權力,此時與鰲拜翻臉,很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災難,

因此他們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蘇克薩哈滿門被斬,

此外,對於孝莊來說,

蘇克薩哈的“忠心”

也值得推敲,這一點讓人很不放心,

當年他能順應形勢,踩著舊主多爾袞的屍骨上位,誰知道以後會不會幹出政治投機的事兒來?

再加上,蘇克薩哈根本就沒有能力與鰲拜對抗,

如今雖然死得比較冤枉,但從長遠來說,皇帝早晚要親政的,

這些輔政大臣早晚要放權的,

既然鰲拜率先放倒了蘇克薩哈,

孝莊何樂而不為?

鰲拜是一天比一天囂張,

不過這都是表面的,

鰲拜是勇士無疑,看似最危險,但他卻不是謀士,也沒有政治才能,走到今天完全是

“硬闖”

出來的,

他完全不懂得拉攏人心,

反而因為囂張跋扈得罪了不少人

這些朝臣,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之中不少人表面上附和鰲拜,

暗地裡卻開始向孝莊母子靠攏

自鳴得意的鰲拜怎麼會想到這一層面?

他還以為自己在政治上也能獨擋一面了,孝莊和小皇帝都不能拿他怎麼樣。

總之,孝莊之所以“不管不問”,也是為了孫子康熙的將來考慮,

至少,想辦法從鰲拜手中奪回權力,總好過於挨個想辦法從幾個人手中奪回,

也免得朝臣們多幾個選擇,

目標剩下一個就好辦了

反正是非鰲拜即皇帝,二選一了

別說遏必隆成了皇帝的老丈人,

這人性格就是“牆頭草”,根本不足為慮。

鰲拜的悽慘結局

就在鰲拜陷在專權帶來的膨脹之中時,

一直不動聲色的康熙,終於等到了動手的機會——

將鰲拜擒拿

事後,康熙命朝臣們研究鰲拜的罪狀,大臣們經過一番討論,回奏鰲拜有三十項大罪,應該滅族,

在這期間,獄中的鰲拜這才納過悶來,他自知大勢已去卻仍然吵鬧著要見康熙,

康熙以為鰲拜要替自己申辯,

不過讓他意外的是,鰲拜脫去上衣,露出了身上的累累傷痕,

最終,康熙念在鰲拜“

效力年久,迭立戰功

”的份上,免除了他的死罪,改判監禁、抄家,

不過鰲拜的兩個弟弟、侄子,以及朝中黨羽,一律被處斬……。。

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

縱觀鰲拜的一生,早年戰功赫赫,對皇太極忠心耿耿,

又歷事三朝,輔佐幼主,

原本他應該有個“功成身退”的美好結局,

只可惜晚年的他,貪戀權力,落得這樣一個落寞的下場,可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