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金瓶梅》:同樣是勾搭小叔子,為什麼潘金蓮與王六兒下場不同?

在《金瓶梅》裡,有兩個叫“六兒”的女人。

一個是潘金蓮,因為在家裡排行老六,所以小名叫“潘六兒”。

還有一個女人叫“王六兒”,也是家裡的老六,但她沒有別的名字,就叫王六兒。

這兩個“六兒”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作者把她們當映象來描寫:

1。都出身底層。潘金蓮的父親是個裁縫,而王六兒的哥哥是個屠戶。

2。最初都是嫁給身份低賤的男人為妻。潘金蓮的原配丈夫是賣炊餅的武大郎,王六兒的丈夫是西門慶絨線鋪的夥計韓道國。

3。都跟自己的小叔子有瓜葛。但區別在於潘金蓮撩武松不成功,王六兒跟自己小叔子韓二有一腿,而且是她丈夫默許的。

4。都嫵媚風流,做了西門慶寵愛的女人。只是潘金蓮對西門慶有感情,與他一起毒殺武大郎後,做了他的小妾。而王六兒只圖西門慶的錢,沒進他家的門,始終對丈夫不離不棄。

這兩個女人如果從西門慶的角度看,潘金蓮比王六兒好得多。

她不但相貌更美,而且對他一片真心,會給他寫情詩、彈琵琶,會因他寵幸別的女人而吃醋。會在他死後,撲在他的靈前痛哭。

而王六兒表面上奉承西門慶,為了迎合他的低階趣味,無所不能。但實際上只圖他的錢,等他一死,王六兒就跟她丈夫捲了他的幾千兩銀子逃跑了,一點兒情分都沒有。

而在作者冷峻客觀的筆下,王六兒的結局,比潘金蓮好得多。

在西門慶死後,潘金蓮跟西門慶的女婿陳敬濟偷情。東窗事發後,被逐出了西門府。最終於32歲,慘死在小叔子武松的刀下。

而王六兒與丈夫捲款逃跑後,上東京投奔女兒。靖康之亂後,與丈夫還有一個何官人在鄉下同居。丈夫與何官人先後去世,年過半百的王六兒嫁給了小叔子韓二,兩人生兒育女,守著幾畝田地,過著平凡夫妻的日子。

那麼,同樣的底層出身,相似的人生經歷,為什麼王六兒的結局比潘金蓮好?作者透過對比的手法寫兩個“六兒”,表達了什麼思想觀念?

一、出軌不是原罪,殺人才是

在《水滸傳》裡,凡是出了軌的女人,不管是什麼理由,值不值得同情,都是犯了滔天大罪,必須被英雄好漢亂刀砍死。

而《金瓶梅》的作者沒有這種大男子主義的道德觀。憑什麼男人就可以三妻四妾,女人一出軌就得死?

他筆下的女人大多數都不是貞婦,但只要沒做傷天害理的事,都有比較好的結局。孟玉樓、王六兒、李嬌兒、李桂姐,都是如此。

潘金蓮之所以會死,不是因為她出軌,而是因為她殺了武大郎,後來還間接害死了宋蕙蓮、李瓶兒母子。

出軌只是私德問題,不侵犯他人的生命財產權利,罪不至死;而殺人就剝奪了他人的生命權,危害社會,所以帶有深重的罪孽。

潘金蓮身上揹著好幾條人命,她最後落得被武松殺死的下場,是因果報應,罪有應得。

而王六兒儘管一生多次出軌,但始終沒有殺人害人,對丈夫有一定的情義,所以不需要以死謝罪。

二、愛情不能維持生計,金錢可以

在許多浪漫主義作家的筆下,愛情的地位比金錢高。但是在現實中,靠愛情是活不下去的,但是靠錢可以。

潘金蓮讀了一點書,又愛好音樂,所以自尊心特別強,有一種文藝範兒的清高。

按春梅的話來說:

“想俺爹(西門慶)雖有的銀子放在屋裡,俺娘(潘金蓮)正眼兒也不看他的。若遇著買花兒東西,明公正義問他要,不恁瞞瞞藏藏的,教人小看了他。”

所以說,潘金蓮在跟西門慶的交往中,不在乎錢,她更注重情人的寵愛。

但令人悲哀的是,西門慶是個淫棍、惡霸,無法給她“一生一代一雙人”的愛。

為了跟別的女人爭寵,潘金蓮變得越來越瘋狂,用盡各種心機手段,不惜害人性命。

然而到頭來,她愛沒得到滿足,錢沒攢下多少,還落得一身罵名。最後被人發賣,又因為心懷對初戀的幻想,落到了武松手裡,被他殺了。

所以潘金蓮的一生,有一半是死在了對愛情的痴迷上。假如她理性功利一點,當初多攢點錢,在被趕出西門府後也可以拿著這些錢改嫁他人,不至於被髮賣,落在武松手裡。

而王六兒就比她理性得多,王六兒把自己的愛情都給了丈夫韓道國,她出軌西門慶的事都不瞞他,兩人一心一計,只把西門慶當提款機。

西門慶一死,潘金蓮就趕緊找愛慕她的陳敬濟來填補空虛,而王六兒第一個想到是撈錢。

儘管王六兒撈錢的嘴臉挺難看的,但是務實,對西門慶不需要講什麼義氣。生存面前,錢比愛情更重要。

三、背德未必會帶來惡果,只要合乎人情

潘金蓮與王六兒最大的一處對比是在叔嫂關係上。

《金瓶梅》以潘金蓮勾引小叔武松的故事開始,以王六兒跟小叔結為夫妻的故事結束。

武松拒絕潘金蓮,這是合乎禮法道德的,但是卻埋下了悲劇的種子。假如武松當初能接受她,潘金蓮後來未必看得上西門慶,也就不會發生殺武大郎的慘案……最後也不會被武松殺死。

而王六兒與韓二亂倫,是不合禮法道德的,但最後卻有了皆大歡喜的結局。這是因為兩人的關係是丈夫韓道國默許的,可能是韓二太窮,娶不上媳婦,所以兄弟共妻。

這兩組叔嫂關係產生的結果,不在於背不背德的問題,而在於人情。

武松在《金瓶梅》裡的形象過於冷酷無情,他對潘金蓮有點那意思,但是又瞧不起她,故意冷落她。

而且武松對自己的哥哥、侄女感情也比較淡,殺嫂更多是出於英雄氣概的快意恩仇。殺了潘金蓮之後他就上梁山了,也不管侄女的死活。

而韓二雖然是個混混,但是與哥哥嫂嫂一家人關係很好。兵亂的時候,他與哥哥嫂嫂失散,帶著侄女一路逃亡,盡了當叔叔的責任。後來娶嫂嫂也是在哥哥正常死亡之後,兩人搭夥過日子,能夠被當時底層的社會風俗接受。

所以相比之下,韓道國一家人雖然缺少禮義廉恥,但家庭關係更有人情味。因為有這人情味,所以一家人沒什麼矛盾,都好好地活了下去。

而武大郎一家人缺少這份人情味,最後落得妻鴆夫、叔弒嫂,家破人亡的下場。

作者寫這兩“六兒”與叔叔的故事,是強調“人情”的重要性。道德只是一個尺度,不是天規戒律。

在實際操作中,有些違反道德的事,只要合乎人情,能夠被世俗理解,做了未必會帶來惡果。而不做,可能引發更慘烈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