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從莫臥兒帝國的進退失據,分析印度淪為殖民地的內在原因

18世紀中期,是印度在18世紀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關鍵時間點。東印度公司作為英國在印度的急先鋒,為英國吞併印度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莫臥兒帝國面對英國的野心,做出的是怎樣的反應?這是我們今天想要去探尋的問題。

莫臥兒帝國時期的阿格拉紅堡

莫臥兒王朝—印度淪為殖民地的奠基人

對於18世紀的印度而言,莫臥兒帝國仍然是印度封建王朝的統治者。英國早在17世紀開始滲透印度,從一個貿易站點,逐步建立起多個殖民城市,典型的代表是在孟加拉建立了多個貿易站點和代理。

但是,隨著莫臥兒帝國日益衰弱,英國反而得益於圈地運動後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以東印度公司為代表的殖民勢力,開始不再滿足於商業上的巧取豪奪,更是想赤裸裸的鯨吞整個印度大陸,從經濟、政治方面全面控制這片豐饒的土地。

問題在於,莫臥兒帝王對於英國的野心,做出的是什麼反應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印度在的封建王朝,乃至他們的地方統治階層都被東印度公司逐步瓦解?

今天,我將從莫臥兒帝國從中央到地方,在面對東印度公司時的各自存在的問題,和大家分析在這場世紀之變中,印度是如何在這場命運之戰中進退失據,最終輸掉了國際地位。

莫臥兒帝國版圖

01。對外政策失誤:嚴重低估了英法商業貿易的背後野心,愚昧無知的丟掉國家核心利益

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莫臥兒帝國已經日薄西山,對東印度公司商業貿易背後的真面目一無所知。起初來到印度大陸來的東印度公司,也許真的只是想來做生意的,為了獲得能夠與印度做生意的權利,他們對於莫臥兒帝國極盡諂媚和恭順。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英國人深諳此道,也算是人之常情。面對這樣的情形,莫臥兒帝國膨脹了,他們開始無視商業規則,濫用政府職權,對於稅收和貿易完全處於一種隨心所欲的狀態,在這一時期,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其實是出於一種弱勢地位,無力與印度政府抗衡的。

那從什麼時候開始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印度積累起資本,慢慢擁有了個印度政府叫板的實力呢?在這裡,要從莫臥兒帝國及其無知的犯下兩個致命的錯誤開始,恩賜經濟和軍事特權。

軍事特權:允許東印度公司有駐兵權、修築軍事設施的權利

這個極其無知的錯誤,是莫臥兒帝國以“恩准”的方式賜予東印度公司的權利。東印度公司從1613年到1615年的三年內,從莫臥兒帝國的昏君賈罕吉爾手中,以建立商館的名義,巧取到蘇拉特、亞格拉、艾哈邁達巴德和布羅奇4地得到了“永久建立”權。這在今天我們看來是匪夷所思的,如果說建立商館是為了發展貿易,那麼永久建立,則不亞於將這4塊土地永久租賃給了英國。可以肯定地說,這是莫臥兒帝國自己把自己的腳先埋進了土裡。

18世紀初,英國東印度公司加大了對印度的滲透力度,他們使用大量的金錢為自己的目的鋪平道路。1717年,英國人終於等到了印度封建王朝的致命昏招,莫臥兒皇帝法魯克希爾為了彰顯印度王朝的慷慨,頒佈了一個扭轉此後英國和印度實力對比的命令,我簡要陳述如下:

東印度公司每年交付3000盧比後,在印度帝國境內交易免內地稅;

允許在交付馬德拉斯租金後,在海得拉巴地區免稅;

允許在加爾各答周圍租借領地、可隨意選地居住;

允許在吉吉拉特(地名)免除一切關稅;

允許僱傭當地民兵保護其領地;

請大家特別注意最後1點,如果說前面4點還能勉強算是貿易往來當中的特權,那麼最後這1點,就已經可以看出莫臥兒帝王已經對於東印度公司處於一種沒有任何保留的縱容。永久租借土地其實已經是一種主權的割讓,在此基礎上,莫臥兒帝國昏招迭出,不但允許東印度公司擁有稅收優惠特權之外,還擁有部分軍事權利,莫臥兒帝國直接在自己的左肋插上了一刀。

東印度公司貿易站

僅有經濟優惠和部分軍事權利還不夠,莫臥兒帝國二話不說又往自己右肋插了一刀,它緊接著下了第2手送命棋。

稅收權、財政權下放給東印度公司

眾所周知,稅務是一個國家行使主權的標誌,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血脈。實在無法想象莫臥兒帝國作為一個封建王朝居然對此毫無認知,在他們眼中,這隻當做是一項恩惠。

1698年,東印度公司輕而易舉的獲得三個村莊的土地,代價僅僅是1200盧比,相當於英國人在印度獲得了私有土地。根據印度的柴明達爾制,即英國人作為3個村莊土地擁有者,擁有收租的權利。同時,由於莫臥兒帝國的腐敗,英國人又成了這些村莊的扎吉達爾,所以扎吉達爾,即英國人可以在自己私有的土地上,村莊或者城鎮裡進行收稅。

私有土地擁有權和土地稅務權,就這樣被莫臥兒帝國拱手送人。而得以於後期的免稅政策,相當於英國人永久擁有這些土地和相應的所有權利,沒有任何限制,也不用向印度政府交稅。這裡尤其需要強調1點,孟加拉是18世紀印度對外貿易的核心地區,也是莫臥兒帝國重要的稅收來源。

當莫臥兒帝國允許東印度公司租借土地,並採取軍事行動,同時又允許他們私有土地,並擁有稅收和財政管理權時,我們看到東印度公司在一步一步的擴大自己的權利,此消彼長之下,莫臥兒帝國的分崩離析指日可待,這就是資本主義在殖民地的慣用策略,透過麻痺,賄賂等手段腐蝕殖民地的權利機構,逐步謀求自己的權利邊界的擴大,最終取得絕對優勢。

我們已無法從當事的莫臥兒皇帝口中去知曉真相,只能從後續印度的遭遇來說,這2步昏招,是印度直接挖好坑,然後跳進去把土埋到自己的脖子,引頸待戮。

東印度公司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在於,如果說莫臥兒帝王的皇帝是崽賣爺田不心疼,自己不拿祖宗基業當回事兒,我們不禁會問,那麼作為印度的地方統治階級,他們的反應是什麼?為什麼東印度公司在地方上也沒有阻礙呢?

02。對內政策的失誤:王室內部爭權奪利和宗教迫害,統治階層內部分崩離析

當莫臥兒皇帝不停地送給東印度公司福利的時候,印度的地方勢力根本就沒空管東印度公司這條鹹魚,因為和帝國的在不久之後的隕落相比,眼前的利益才是最真實的。

比如,隨著奧朗則布皇帝去世,印度的各個省都開始等不及地劃定自己的地盤,忙著鬧獨立。一方面奉莫臥兒帝國為表面之尊,一方面各個地方勢力開始瘋狂劃分地盤,其典型的特徵就是北控南散。因為在這一時期,莫臥兒帝國的實際控制範圍已經嚴重萎縮,有強控制力的區域僅僅限於北方的德里、阿格拉、信德、克什米爾區域,而南方的省督們由於山高皇帝遠,在實力得到擴充之後,直接宣佈脫離莫臥兒帝國。持續了幾十年統一的印度,又開始回到分崩離析到局面,一發不可收拾。

18世紀中,印度的封建割據勢力,處於帝國衰落時期,面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逐步滲透,實際上是沒有準備的,等到英國的野心暴露出來之後,東印度公司的實力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貿易公司那麼容易對付了。

在我看來,印度的地方封建勢力並不是對東印度公司的擴張毫不作為,而是由於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印度地方勢力對東印度公司的低估;

東印度公司的滲透策略的成功;

普拉西關鍵戰役的失敗。

首先,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莫臥兒王朝的皇帝是很愚蠢的,他們以種種的優惠政策一步一步的將砝碼加給了東印度公司的天平上,導致對方的勢力做大。而做為印度地方統治階層的省督難道都看不到嗎?真相是,還真的看不到,為什麼呢?

①由於莫臥兒帝國是武力統御了整個印度大陸,但是在國內並沒有能力消化掉對於龐大的版圖所存在的種種問題,比較典型的是宗教的錯綜複雜,種族問題無法消弭,這兩個問題直到今天仍然困擾著印度,這決定了印度的各個地方勢力之間,只有利益可言,不會存在認同感。

②東印度公司的出場身份是商貿組織,一開始的範圍只在沿海地帶。對於內陸封建勢力,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影響的,所以這導致了印度的地方勢力錯誤的認為,東印度公司的野心只在貿易,只為獲取經濟利益,即使有部分的軍事權利(僱傭士兵),也只是一種商業保障措施。

③印度歷史上是一部侵略史,印度本地勢力認為,英國會如同歷任的入侵者一樣,都只為搶劫財富,等到滿足之後,他們一樣會離去,印度仍然會是地方勢力的天下。

莫臥兒王公

在以上三種心態之下,作為地方勢力的省都,基本上對東印度公司採取了無視的態度,把全身心的精力用在為自己謀取地方福利上,莫臥兒帝國根本不是他們想要維護的物件。

其次,我們屢次提到東印度公司,他是非常精明的,對於莫臥兒帝國的皇權和地方勢力都採取了非常有效的滲透措施,主要體現以下2點。

①極盡恭順之能。在東印度公司起初來到印度時,將自己的身份降到最低,以極其謙卑甚至卑微的神態展現在印度的統治階級面前。根據1714年的記載,東印度公司代表像“一顆最渺小的砂礫”拜倒在莫臥兒帝國皇帝面前,表示出的是一種近乎奴才式的尊敬。就這樣東印度公司憑藉演技,在莫臥兒統治階級面前一次又一次的祈求種種“恩賜”。

②看單下菜,借力打力。戰爭是需要經濟支撐的,在印度地方封建勢力為了利益爭的頭破血流之時,東印度公司根據實際情況,或拉攏,或中立,或打擊,一步一步分化瓦解印度的地方勢力。尤其是對於東印度公司已經在卡納迪克、比哈爾、孟加拉建立了殖民地之後,對於印度南方的封建勢力之間的爭鬥積極參與,典型的是在1766年,英國人與馬拉塔聯盟、尼姆扎組成聯盟,共同打擊南部勢力“邁索爾”的崛起。此後,英國人對於以印度人列印度人的手腕日漸精通,並最終完成了印度的全部統治。

再次,關鍵戰役普拉西之戰印度戰敗。在普拉西之戰後,印度最富裕的省份孟加拉完全淪落為東印度公司掌控,並且扶植了當地的傀儡政權。前面我們說過,孟加拉是莫臥兒帝國王朝的重要經濟來源,所以孟加拉的淪陷,不但對莫臥兒帝國的經濟命脈是致命一擊,此消彼長,東印度公司的實力卻飛速膨脹起來。傀儡政權的建立,也標誌著東印度公司從商業貿易組織變成了殖民組織。此後,印度的地方勢力再也無法遏制東印度公司的發展,最終全面淪陷。

普拉西之戰

結語:

東印度公司在印度逐步滲透的過程中,我們彷彿看到那個進退失據的莫臥兒帝國是如何一步步淪落的。東印度公司以謙卑的姿態從莫臥兒帝國王朝週中乞求的恩賜,成為他們步步精進的基礎。反觀莫臥兒帝國在英國人算計之下到,從皇帝到省督,從中央到地方下被分化瓦解,真可謂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