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司馬相如:名列古今渣男第五的他,為何聲名還不及夫人卓文君?

司馬相如:大賦動天地,冤負渣男名

要說司馬相如的名聲很大,可能並不是他的作品,更多的怕是他的風流豔事,夫人卓文君功不可沒,如果有百人知道他的《鳳求凰》,可能其中最多隻有一個人看過他的《上林賦》。

風流韻事對聲名的傳播作用很大,比如,就政績和對歷史的貢獻來說,唐太宗李世民比起唐玄宗來說,那要高出許多,但李隆基同楊貴妃的那點破事兒,對民眾來說,誰人不知,戲曲舞臺常年演繹,聲名也比他老祖宗大了很多。

司馬相如正是沾了這個光,而當時同他齊名的枚乘,如今就落寞了很多,我去過多次枚乘的家鄉淮安,沒見到一處紀念之處,看來家鄉人民也沒有拿他當回事;這同司馬相如在成都的待遇差得就不是一星半點了,琴臺路、駟馬橋,老成都人就太熟悉了。

他是著名的詞賦大家,“西漢文章兩司馬”之一,另一位當然是大名鼎鼎的司馬遷,也是他朋友圈的人物,他在當時可謂是風光無兩之人,夫人是著名才女,老丈人在全國富豪榜上有名,當朝皇帝是他的粉絲,算來也是個背景強大之人。

但是,現今的他似乎被黑得不是一般,他從以前人們傳誦中的痴情郎位置上,一路下滑,到現在直如陳世美一樣,扭曲得變了形,甚至在多家認證的“歷代渣男排行榜”上,他一直是穩進前五之人。

司馬相如是我們正宗的成都府人,字長卿,開始叫什麼名字卻無人知曉,只知他有個小名叫“犬子”,大概是取個“狗剩”或“小毛”一類的賤名好養活之故吧,及長,因為他很佩服戰國時的藺相如,渴望能和藺相如那樣名留青史,遂改名叫司馬相如。

從這名字上看,他很是自負,一心想著出將入相,他第一次去長安時,路過成都沙河上的昇仙橋,橋邊為城門,題其門曰:“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於是,這橋便被後世稱作駟馬橋了,可見其志向遠大。

他家境應該是很不錯的,在景帝時用錢可買官,他老爸便為他買了個“武騎常侍”,大概如名義上的騎兵侍衛頭銜,但就如同現在升工資低階職稱不加分一般,沒人拿這當棵蔥,於是,便乾脆去京城闖蕩去也。

他首先是被進京探親的梁孝王賞識,遂跟著去了梁國,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子虛賦》,聲名大噪,可惜的是,這梁王短命,沒幾年就歸了西,沒奈何,他回到了成都,但家中父母早已離他而去,於是便陷入窮困的境界,很是悽慘。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他去投靠了昔日好友王吉,經過一通的籌劃,大齡屌絲最終是逆襲成功,抱得美人歸。

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子虛賦》被漢武帝讀到,大加讚賞,便將他召到京城,他為劉徹又續寫了《上林賦》,文采斐然,賞了他一個郎官的職務,成為京官一枚,過得很是滋潤。

司馬相如是個文學人物,於政績上可以說是乏善可陳,但他曾出使過西南,寫過《諭巴蜀檄》及《難蜀父老》,為西南邊境的歸附作出過貢獻。

對漢武帝來說,司馬相如就如同東方朔一樣,不過是個弄臣而已,雄才大略的武帝要的是能開疆拓土,痛擊匈奴,如衛青和霍去病一般的人物,而如司馬相如這樣的文人肯定是不會受到重用的。

他一到京城就是個郎官,一生也沒有升遷過,期間還曾被人舉報貪汙而罷官,一直混到逝世,可見,他就是在皇帝身邊一個文人,如後世的李白一樣,想要成就夢想那是想也不要想的。

司馬相如的方才那是不容質疑的,妥妥地文學大家,魯迅先生在其《漢文學史綱要》中說,“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作為漢賦的奠基人,他在武帝時的文學地位是無人能撼動的,被後人尊為“辭宗”或“賦聖”。

司馬遷對他也是讚賞有加,在他的《史記》中,為文學家立的傳僅兩篇:一是屈原和賈誼的合傳,另一篇便是為他單獨立的傳,而這篇傳的篇幅是前者的六倍,足足用了三萬餘字,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司馬公心中的地位。

“於是乎崇山矗矗,巃嵷崔巍,深林巨木,嶄巖參嵳,九嵕嶻嶭。南山峨峨,巖陁甗崎,摧崣崛崎。振溪通谷,蹇產溝瀆,谽呀豁閕……”

作為漢賦的代表人物,我們從他上面這篇《上林賦》便可知其風采,他的作品場面恢宏開闊,詞語富麗堂皇,漸次推進,層次分明,聲色豐富,驚心動魄,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他的作品被後世推為神品,其視野之恢弘、胸襟之開闊,是以前文學作品所沒有的,楊雄就曾說過,“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邪!”大有“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之感嘆。

但是,司馬相如給人有點怪怪的感覺,如果拋開他同卓文君的豔事,可能識得之人不會很多,司馬遷在《史記》中捧紅了很多人,唯獨他大力塑造的司馬相如,總是不溫不火。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後世文人對他的追捧也很給力了,甚至把明朝才有的《鳳求凰》古琴曲也安到他的頭上,戲曲筆記的也弄了不少,但就是始終紅不起來。

但是他那夫人卓文君的聲名比他還火,至少在民間如此,我們成都就是“文君酒”,沒見哪兒有過“相如酒”,而且卓文君還被列為“蜀中四大美女詩人”之首,這倒是有點讓人匪夷所思。

細究起來,很多人不喜歡司馬相如還是有原因的,如果按正統觀念,他有拐帶良家婦女之嫌,如果按民間理論,他又犯有始亂終棄之罪,所以,一個吃軟飯的人,最後還吃了不長,這讓人如何喜歡得起來。

“吃了不長”是四川的一句俗語,比喻受了別人恩惠還不領情之意,於司馬相如來說,他全靠著卓文君吃香喝辣的,後來發達了,就產生了納妾的想法,這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在感情上當然過不去了。

不可否認,他以前是費盡心機將卓文君弄到手,到京城後,靠著那聲名,自然有一堆的粉絲追捧,眼前成天鶯鶯燕燕的簇擁著,很難拴得住意馬心猿,這個嘛,很正常。

封建時代,一妻多妾乃尋常之事,有錢人身邊沒有幾個小妾是會被人嘲笑的,司馬相如相比於同朝為官的東方朔,稱為正神都不過分,要知道,那東方朔可是每年都要換一個妻子,而不是納個小妾的。

再說了,結婚多年,卓文君也沒有給司馬相如傳宗接代,這在古代可算是硬傷,為家庭血脈故,納個小妾以續香火,天經地義,如何在司馬相如處便行不通,被後人詬病呢?不懂。

不過,後人對二人的婚姻狀況是演繹出了很多的故事,主流說法是司馬相如在長安呆久了,寂寞孤獨,想納個妾,於是給夫人寫去一首詩,卓文君看後很失望,就回了一首詩,結果這司馬相如幡然悔悟,人們在讚歎卓文君文采的同時,也對她的智慧大加讚揚。

此事記載於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中,這本書中的很多故事在正史中都只有點影子,卻因為這本八卦書而光大四方,甚至成為國家記憶,比如那“昭君出塞”。

《史記》中對司馬相如納妾之事是無一字記載,但200年後的劉歆,卻在他的書中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話,“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

就是這一段話,將司馬相如推上了“古今渣男排行榜”,其實,不說一個“相如乃止”,說明了他對夫人的言聽計從,將自己的那點小心思徹底掐滅,即使納了又如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金屋藏嬌”的皇后阿嬌,再有權勢,再對劉徹的上位有恩,還不一樣被打入冷宮,名正言順之事嘛,有本事你生個兒子!怎麼到了司馬相如這裡就被人口誅筆伐了呢?

民眾不喜歡司馬相如,很大原因也是因為卓文君的詩,“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說實話,我是不太相信這些被稱為卓文君的詩真是她寫的,那些如《白頭吟》或《訣別書》、《怨郎詩》一類的,真的是讓人很懷疑。

但百姓們是不管這些的,那些文人們為了吸睛,也起勁地將卓文君傷心欲絕的故事加以擴大,從此,一個超級怨婦和女詩人的形象便樹立在人們的心中,風頭直蓋其夫君。

當然,這司馬相如也不能站出來闢謠,富家千金愛上窮書生的故事被多少人欽羨,始亂終棄又遭到多少人的譴責,他千年來便只有戴著這“渣男”的頭銜立世,真是欲哭無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