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親不過五服,為何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五服理論都代表哪些含義

在古代,包括現在一些地區有一種辦法傳統習俗,是逢年過節帶著妻兒 回老家祭祖。一般傳統祭祖時間為每年的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日和農曆九月九日。不過現在由於年輕人差不多去外地工作,一般只有在春節才能夠回老家,與家人團聚。因此,春節成了祭祖的重要時間節點。

一年到頭,大人帶孩子回到老家與家人團聚,透過祭祖與不常見的家人親戚聯絡感情。祭祖的時候一般會遇到很多隻見過幾面的親戚,甚至是沒見過的親戚。人總有親疏遠近之別,不可能稍微沾點關係便算是親戚。對此一般會用“五服”來形容是否是親戚關係,五服內是親戚關係,五服外則不是。

父母那一輩分的人是一服,而我們這輩的人又是另一服,父母與孩子總共是兩服。後來隨著歷史的演變,“五服”逐漸有了形容親疏遠近的意義,且不在是一代為一服。

最開始,五服中的“五”與“服”都是數量詞。最開始在大禹時期,大禹在治之水後將九州按照物資財富劃分為五個等級不同的地區,五個地區按照一定的比例向中央上供資源。周朝,統治者將國家地理位置劃分五個等級,以“服”為單位。

越是離中央近的地區等級越高。不同等級還有不同的稱呼,如靠近王城等級最高的被稱為“甸服”,離王城最遠,等級最低的被稱為“荒服”。且每個等級想有不同的權力,等級越高,享有 權力越大。

五服除了對政治具有重要意義外,還對禮節具有重要意義。守喪時,不同服的人的人要穿不同的衣服,且要守喪的時間長短不同,所要忌諱的事物多少也不同。具體指,與死者聯絡越緊密的,穿戴的衣著服飾越隆重,守喪時間越長,忌諱的事物越多。

其中喪服具體有以下幾種:轉衰,齊衰,大功,小功,絲麻。一般都是父子和夫妻關係這種,與死者關係最親密的穿著轉衰。而沒有什麼血緣關係的親屬穿著絲麻。除了穿著,吃食也需要忌諱。除了五服,如賓客一般不用忌諱吃穿。

五服就是一種來區分親疏遠近的標準。雖然看起來與我們常說的“親朋是一家”“有沒有血緣關係都無所謂”相背離,但事實就是如此。

父子關係,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之間關係和夫妻關係一般是最緊密的關係。在一個家族中,血緣越淡,雙方交流相處時間一般也最短,也最難建立起親密的關係。就如老一輩的人常說“親不過五服”。

就像現在有人常說五服是一種社會定理,出了五服,親戚之間關係一般就淡薄了。在現在這種快節奏的生活中,有時還沒有出五服,關係就淡薄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家安在自己工作的地方,一年到頭,與親戚見一面都難,更何況是聯絡感情。

當然,也是因為“親不出五服”這句話,讓家族關係更加密切。老人常說親不出五服,但也常說,與外人關係在親也親不過與親人的關係,一定要與家人和諧相處,兄弟姐妹間要相互扶持,不要經常鬧矛盾,要相互理解。

雖然,這些話有些偏頗,但還是又一定道理的。在這種以五服主導的倫理關係下,每個家族之間的聯絡反而更加緊密團結。

五服不是指五代人,指的是以自己為軸心,向上數四代,向下數四代,一共包括九代人。曾經就有人說:不對呀,就算五服不可通婚,那五服外一服通婚還是近親結婚。這個人其實是將“服”與“代”弄混,五服不等於五代。

所以,五服之內不可通婚還是在一定程度限制了近親結婚。五服是中國傳統倫理綱常。它有不足之處,但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應該像對待其他傳統文化一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以優秀的部分融入今天的社會生活中。

五服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一直都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從最開始作為統治者管理領地的政治制度,到老百姓生活中的倫理綱常,再到現在傳統文化,一直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作為政治制度是,它一定程度上維持國家穩定;作為倫理綱常,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近親結婚,規範了社會倫理道德;在今天,它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由五服衍生的族譜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一個家族傳承與延續。五服至今對中國人具有重要意義。

“ 以人物帶動人文,用文章傳遞文化”,徽臉文化,致力於發揚安徽文化,宣傳安徽人物。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