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網路中國節|中秋節,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天淨無片雲,地靜無纖塵。明月易低人易散,相見時難別亦難。由此,更應珍惜現在能擁有的花好月圓夜。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當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託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嫦娥與玉兔

提到中秋節,就不得不提“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的神話傳說。

傳說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個太陽後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藥,但后羿不捨得吃下,就交於嫦娥保管。后羿門徒蓬蒙覬覦仙藥,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無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藥,便向天上飛去。后羿回家後心痛不止,於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

中秋習俗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成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嚮明月寄託對未來的希冀。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出果品,賞月暢談,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

拜月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祭兔兒爺

老北京人過中秋節,兔兒爺是必不可少的。兔兒爺的“家”在花市外的灶君廟,是北京本土的神仙。對於平常百姓而言,兔兒爺雖然在中秋夜被視作“神”來祭拜,可是拜完了,兔兒爺就被當做玩意兒拿給孩子玩了。既是“神”,又是玩具,兔兒爺大概是最接地氣的神,也是老北京人最喜歡的民俗玩具。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中秋夜燈內燃燭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觀潮

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走月亮、走三橋

這是江蘇一帶的習俗,另外上海地區也有這種習俗。每年中秋節當晚,人們會和家人朋友一起出去走走。散心聊天都可以,但是至少要走過三座橋,稱為“走月亮”或者是“走三橋”。意在消除災難,乞求平安,將黴運甩在身後。

燒瓦罐

江西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偷瓜

在湖南很多地方的民間習俗中,中秋節偷瓜寓意“偷瓜得福”、“送瓜送子”。中秋節,人們會相互鼓勵去偷南瓜。如果被主人發覺,說明你遇到了好運,主人也以此為樂,預示家有福氣,來年豐收。地方不同,偷的瓜也不一樣,有的是冬瓜,有的是南瓜。還有的習俗是偷到南瓜後,再送給新婚夫婦或久婚不孕夫婦。

偷菜求郎

在臺灣地區,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妝飾美麗的女子踏著月光,往別人菜圃中偷摘大蔥及蔬菜,偷摘到之後便預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臺灣有“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之諺語。

中秋雅味

月餅

中秋節,家家都要吃月餅。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

藕盒

中秋食藕,有寄託團圓之意。江南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餡兒,下鍋煎至金黃,稱為藕盒或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

螃蟹

中秋宴俗,古時以宮廷最為精雅。明代宮廷中秋講究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

稽核:王韶雲

編輯:施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