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當中德藝術家同時思考“時間”,他們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摘要:“間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時間表達”展出

時間對於藝術創作的過程來說,意味著什麼?藝術實踐通常在怎樣的時刻開始啟動?我們如何透過藝術作品感受時間的現場流逝?國際間的藝術對話如何克服時差?一系列“問號”有望在這場展覽中找到答案——12月3日,由劉海粟美術館、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共同主辦的中德藝術交流專案“間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時間表達”在劉海粟美術館1、2號展廳展出。

2020年11月8日下午3點的劉海粟美術館和當天上午8點的柏HAUNT藝術空間,冬日的暖陽裡,一場名為“間有小憩!快閃!”的公眾參與體驗活動開始了。兩塊同時俯拍和即時連線的鏡頭攝取到由66個白色塑膠盒所組成的長形矩陣中羅列著的植物、錫箔、紗布、瓷泥、透明皂、海綿等日常物品,不斷地在公眾的參與或者引導之下發生實時的變化,並形成一段由人和物在時間的引導下建設出的物體劇場和時間地圖。

一年之後的2021年12月3日至12月26日,中德聯合共創的一段藝術時間將在劉海粟美術館裡再次駐留。作為繼續“快閃”活動的篇章,“間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時間表達”將以近一個月的“慢閃”模式,邀請中國藝術家康青、高珊和周胤辰與德國藝術家葛星(Stella Geppert)、文妮爾(Nicole Wendel)和溫斯雅(Saskia Wendland)共六位藝術家,融合其行動繪畫、雕塑裝置、表演影像和草稿文獻類的33組近百餘件作品集體亮相劉海粟美術館。

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鮑薇華介紹,中國和德國基於各自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擁有大量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為人類的精神世界貢獻了諸多哲學理念和方法論。“三位中國藝術家和三位德國藝術家以各自的文化背景、藝術經驗和創作實踐來回應間有小憩這一關於時間性的主題,並不約而同地提出追問:短暫的停頓和休憩,行為可能停止了,但是思想是否能夠同時停下?”

展出作品中,三位中國藝術家以雕塑、陶藝和繪畫等藝術形式的表達,展示了創作過程因“小憩”而更為感性和詩性的一面。在世界的另一個時區,三位德國藝術家更多地以身體的參與和行為的方式開展關於時間性的探討和試驗。中德藝術家的創作共性和個性將在本次交流專案的展覽中得到充分的展現。

展覽“間有小憩-不同世界的時間表達”的標題邏輯由一個短暫的停留時間而切入哲學思考,並試圖推動觀眾思考的齒輪。在持續了兩年的藝術交流和哲學探討當中,來自上海的楊俊蕾和來自柏林的戴伊芮(Iris Dankemeyer)這兩位學者以及來自上海的策展人張婷也以持續的思想交鋒,不斷向六位藝術家們的創作對話提供動力源泉和實踐策略。這些基於感知和思考的腦力活動以豐富的線上協作而展開,包括“媒體託管”專案、“中德60秒”影片、“線上馬拉松”和“遠端互訪”等行動單元。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圖片編輯:邵競

本文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來源:上觀新聞】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