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弟子規》絕大部分都是糟粕 你家孩子背了嗎?

作者:雲深不知處

從《中國詩詞大會》等國學綜藝的走紅,到孔子學院海外開花……近年來,“國學熱”正以迅猛之勢刮遍神州大地。各大幼兒園、培訓機構紛紛跟上這股“時尚”的潮流,開設學習國學經典的各種課程。

學習傳統文化經典,這是好事兒。

但你有沒有想過,孩子日夜誦習的所謂經典裡面還摻雜著很多糟粕?

如今我們說國學啟蒙,似乎總是繞不開四本書,《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為什麼要學這四本書?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是沒有認真思考過的。反正別人家的小孩在背,國學班裡的老師在教,書店裡也在推這幾本,讓自家孩子跟著學、跟著背就對了。

家長們不妨捫心自問一下,有認認真真地讀過這四本書嗎?能清楚地說出這四本書都講的是什麼?

01

《三字經》這些書到底寫了啥?

《三字經》

成書於宋代,作者王應麟(有爭議),以“人之初,性本善”開篇,逐步包羅了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內容非常豐富。近代經學大師章太炎說,“其書先舉方名事類,次及經史諸子,所以啟導蒙稚者略備。”

《千字文》

成書於南北朝,作者周興嗣。當時是,梁武帝命周興嗣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在一夜之間挑選出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編纂成文。全文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大格局開篇,繼而講述做人的修養標準和原則,也涉獵了與統治有關的問題,最後描述了一幅恬淡的田園生活,讚美那些甘於寂寞、不為名利羈絆的人們,對民間溫馨的嚮往。

《百家姓》

從字面意思,不難聯想到這是一本記錄姓氏的讀物。它成書於宋代,根據中華民族的各種姓氏,排列成四字的句子,沒有任何的意思,僅僅只是姓氏的排列組合,合音押韻,是童蒙用來識字識韻用的。古時候沒有拼音,寫詩詞又講求用韻,誦讀《百家姓》是大有裨益的,而放到現代,似乎就沒什麼價值了。

《弟子規》

成書於清朝,作者李毓秀。全文以《論語·學而篇》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生硬地列舉了孩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學習上的一系列守則規範,

就好像

今天的《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

既然是規範,在清朝適用,於現代就未必了。

“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傳統蒙學讀物,到了清朝後期才有《弟子規》。既然是古代蒙學讀物,就要去思考,放到現代社會是否適用。在封建社會,講求對父母、對傳統、對統治階級的絕對服從,所以在教材方面也要儘量往這方面靠攏,充滿了教條主義的色彩,很多理念並不適用於現代社會。

筆者看來,這四本蒙學經典很多都不必學,甚至可以這樣說,學習一本《千字文》就夠了。

因為

《千字文》是傳統蒙學經典中最優秀的一部,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讀物都無法與之相比。

它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地向世人講述了兩個道,即“天道”和“人道”,強調要做人做事遵循自然規律,而不像《三字經》、《弟子規》之類,只是很機械地告訴你要怎麼做不要怎麼做。

明代顧炎武、王世貞,近代胡適、章太炎等國學大家都對《千字文》推崇備至,卻鮮有學術大家推崇《弟子規》的。事實上,在學術界,《弟子規》一直都飽受爭議。

02

《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

江南大學專門研究清代文獻的中文系老師黃曉丹研究發現:

在清代文獻中關於《弟子規》以及作者李毓秀的文獻很少,《弟子規》是在李毓秀死後100年(鴉片戰爭之後)才被注意到的。

所以如果有人告訴你很多古代賢能從小學習《弟子規》,請用這篇文章給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黃曉丹

黃曉丹認為:

《弟子規》是從2004年才重新登上歷史舞臺,在最近十年才開始流行,而流行的原因有時代背景。

1991年,臺灣儒家失去獨尊的地位,官方減少儒家教育,停止四書作為教材,以王財貴為代表的學者開始推廣讀經。

在2000年後,讀經風,國學熱的浪潮下,很多不明就裡的大陸跟

重新發現了《弟子規》。

由於《弟子規》滿足了很多家長讓孩子聽話的需要,所以很快受到大陸的廣泛推崇。

李家聲▲

近日,中學語文教育名師、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北京市第四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李家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們目前提倡的價值觀與創新精神相違背。

打著所謂‘國學’的旗號而讓中小學生背誦《弟子規》,是不合適的。

在這之前,杭州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沈松勤也說過,

“孩子學古詩文,誦讀內容一定要精選。

畢竟《三字經》、《弟子規》等屬於傳統產物,必然帶上了當時的文化烙印,選擇時,還是要祛除封建迷信等糟粕的東西。

更早的時候,2012年2月18日,在太湖大學堂,有人問南懷瑾老師,如何教育子女,南懷瑾老師談到了定門,慧門,另外還說到,

千萬不要搞《弟子規》那一套。

為什麼說《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呢?

03

《弟子規》到底有多“糟”?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後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全文圍繞《論語·學而篇》中的“孝、悌、謹、信、博愛、親仁”開展,強調學童怎樣做人、懂規矩,教育學童以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大家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主動去追求對封建統治階級的認同。

第一部分說的是“孝”。

怎樣才算孝呢?《弟子規》說,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還不夠,還得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

簡言之,你的一切行為都要以父母的意願為準繩。孝順父母固然應當提倡,但一味的順從,就只能算是愚孝了。

第二部分說的是“悌”。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尊敬長輩無可厚非,但為什麼一定要卑躬屈膝呢?完全沒有任何自尊,更談不上獨立的人格。

《弟子規》全文1080字,像極了一篇洗腦文,因為

文中幾乎每句話都在說,“你必須這樣,不許那樣”,從不考慮每個孩子所處的環境和性格,只是以強烈的“長輩”口吻,對孩子們提出各種條條框框,要孩子們去遵守

這樣的教育模式下長大的孩子,

想象力?

創新思維?

不存在的

不會反思,只會盲從,更不會反抗,只會順從。在家裡,父兄說啥就是啥,工作上,領導說啥就是啥。等孩子的孩子出生後,再灌輸以同樣的教條,如此迴圈往復……彷彿

一個不斷逼人屈膝向下的深淵。

如果你想要培養一個言聽計從、懼怕權威的孩子,選《弟子規》就對了。如果你想培養一個頭腦靈活、人格健全的孩子,那就趕緊扔掉手裡的《弟子規》!

結束

學習國學是一個“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過程,傳承至今的國學經典裡,有古人的智慧結晶,能教給孩子為人處世的道理,但也有些內容是封建糟粕,有悖於現代社會價值觀。

在選擇書籍時,不妨自己先讀一讀,感受感受其中的價值觀;在培訓機構時,切忌盲從、切忌跟風,更不要把業務員當成專家,否則,掏空了錢包,消磨了時光,還學不到好知識,那就真的虧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