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包拯上任開封尹僅一年,且政績平平,憑什麼文學作品都要歌頌他?

《包青天》的故事一直伴隨著老宋的童年,甚至長大以後還將其中的經典系列重溫了好幾遍。其實打小開始,老宋就對包拯這個人心生敬畏,並且認為宋朝的官員都跟他一樣。

可是,當老宋研讀完宋史以後才發現,好像真實的包拯跟電視劇裡的不大一樣…

千百年來,百姓總喜歡稱呼包拯為“包青天”,並對她斷案如神、不畏權貴的一生讚賞不已。就連北宋大學者沈括,都在《容齋隨筆》中盛讚仁宗朝有“四真”——真翰林、真先生、真宰相、真中丞。其中這個“真中丞”,指的就是連續多年擔任北宋司法最高長官的包拯。

包青天劇照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包拯到底是啥樣的呢?他斷過什麼案呢?後人又為什麼如此推崇他呢?

在民間傳說中,包拯額頭有一輪彎月,是星宿轉世,他日審陽夜判陰,堪稱神探。可惜,傳說畢竟不是正史。正史上的包拯,只能說是斷案公允,談不上什麼神探。不過,他的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倒是比文學作品中更勝一籌。

兩樁案件,還原包拯性格

正史中,包拯斷過的案子,其實只有兩個。一個是“割牛舌案”,一個是“冒認皇子案”。

說起來,這兩個案件也不是什麼很複雜的大案。

少年包青天劇照?

一、割牛舌案

“割牛舌案”是因為當時包拯正好出任天長知縣,這是他的分內之事。此案講的是,一個農戶到縣衙告狀,說有人把他家的牛舌給割掉了,求包拯緝拿兇手。於是,包拯交代農戶,牛被割掉舌頭之後,不能吃草,過幾天就會被餓死,可以把牛殺掉賣了。只是包拯強調,殺牛這件事誰都不能說。

在宋代,宰殺耕牛是大罪,輕則坐牢,重則處死。聽到包拯允許殺牛,農戶千恩萬謝而去。

幾天之後,有人到縣衙告狀,說那位農戶私殺耕牛,犯下大罪,希望包大人懲處。包拯大怒,把告狀者抓了起來,並訓斥說:“你為什麼割掉農戶家牛的舌頭,還到縣衙來告人家呢?”那人一驚,只能認罪。

在此案中,包拯判斷,割牛舌者必定跟農戶存在矛盾。割牛舌不但可以害死農戶的耕牛,還可以讓農戶因私殺耕牛被判刑。於是,包拯將計就計,不但抓住了兇手,還保全了農戶利益,可謂一箭雙鵰。

包青天劇照

二、冒認皇子案

另一個案子是“冒認皇子案”。皇祐二年(1050年),錢明逸擔任開封府尹,衙役來報,說街頭有一個青年男子,到處跟別人說他是仁宗的私生子。那人稱自己名叫冷清,說母親王氏本是皇宮的宮女,因為大內失火,才被遣散出宮。可那時,母親已經懷上了龍種,嫁給父親沒多久就生下了自己。冷清還拿出一件肚兜,肚兜上有龍鳳圖案。因為此肚兜不論是樣式還是繡工,都不是民間的水平,所以短短几天,冷清是私生子這件事就傳的沸沸揚揚。

經此一鬧,錢明逸害怕事件持續發酵,便想把冷清流放。然而,翰林學士趙慨認為,流放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若冷清真是皇子,那就不能流放;若冷清是假冒的,那就應該砍頭。仁宗聽後也覺得趙慨說的有道理,於是下令讓包拯複查此案。

宋仁宗劇照

其實,“冒認皇子案”並不複雜,只要詳細瞭解冷清的身世、行蹤就可以辨明真偽。包拯仔細調查後發現,冷清的母親王氏確實曾在皇宮裡做過宮女,也確實是在皇宮大火後被遣散出宮的。只不過,王氏出宮時並沒有懷孕。王氏在婚後數年生下一女,又過了數年才生下冷清。既已查明,那冷清的結局便可想而知了,他被斬首示眾。

如果說,“割牛舌案”體現了包拯的心思細膩。那麼,“冒認皇子案”則體現了包拯的不畏權勢、不偏不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錢明逸等大臣,對冷清的真實身份其實並不感冒,他們真正害怕的是後宮的勢力。當時,仁宗獨寵張妃,並且也做過偷偷把懷孕宮女送出宮的事兒,就連仁宗本人,也拿不準王氏到底有沒有懷孕。在老宋看來,錢明逸等人之所以想把冷清流放,一是以此來討好張貴妃,二是顧全仁宗顏面的。只不過,較真的包拯冒了出來,這才一查到底。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樁案件並沒有什麼難度,想必隨便找個平民百姓都知道追查身世的方法。所以說,此案的核心不在於怎麼破案,而是在於敢不敢破案。這也正是包拯性格剛毅,不畏權勢之處。

宋仁宗劇照

敢於直諫,連續扳倒三任三司使

在民間傳說中,開封府尹成了包拯的專利。其實,包拯擔任開封府尹僅一年多,且政績平平,因此在很多史料中都被一筆帶過。那為什麼包拯在民間,甚至是文學作品中,會被爭相歌頌呢?

在老宋看來,是因為他敢於直諫。

包拯雖然政績平平,但是性格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敢說真話。他先後在御史、諫官、御史中丞等司法部門任職多年。在正史中,被包拯彈劾落馬的權臣有30多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連續扳倒三任三司使。

這三人分別是,張堯佐、張方平、宋祁。

張堯佐晉升三司使,是因為他是仁宗寵妃張貴妃的伯父。仁宗經不住張貴妃的枕頭風,這才任命張堯佐為三司使。然而,包拯對此強烈反對,他認為張堯佐這種人連州縣一級的小官都不配做,更何況是三司使這樣重要的官職。他直諫,讓張堯佐繼續擔任三司使,怕是有外戚專政的可能。

包青天劇照

張方平擔任三司使期間,有一個商人因為經營不善,欠下官府很多的欠款,於是他就命令商人賣掉店鋪還款。只不過,他暗地裡又以極低的價格收購了此人的店鋪。這種濫用職權的事,被包拯知道後,便立即上書給了仁宗。如此一來,張方平也被罷免了。

最後一位是宋祁。宋祁是北宋出名的大才子,只不過他是標準的無行文人,生活奢靡,沉溺美色。據說他每頓飯不能少於36個菜,家裡已經有32個侍女了,還整天拈花惹草。包拯知道這些事情後,以宋祁品行不端,貪戀美色,不配出任朝廷要員為由,再次上書仁宗。至此,第三位三司使也被包拯扳倒了。

包青天劇照

文學作品中對包拯爭相歌頌

接下來,老宋就帶大家探究一下包拯被很多文學作品歌頌的原因。

一、兩袖清風、廉潔自律

青年時期,包拯因為孝順母親而聞名天下,入朝為官後,又鐵面無私,從不收受賄賂。他如此剛正不阿,並且真心實意的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贏得了百姓的美譽與愛戴。

二、毫無私心,一切以江山社稷為重

仁宗無子,包拯曾建議從宗室子弟中選立太子。要知道在古代,選立太子是很敏感的話題。仁宗生氣的問:“你想讓朕立誰為太子呢?”一般提出立太子的人,都和其背後的利益集團有關聯。包拯自然明白仁宗此話的意義,他說:“我沒有什麼才幹卻擔任了御史中丞,提出立太子是為了大宋社稷著想。陛下您問我想立誰,是在懷疑我。我都70歲了,又沒有兒子,我不是靠擁立太子而獲取富貴的人。”仁宗聽後羞愧不已,此後對包拯更加信任。

正因為如此,包拯在朝中才擁有極高的威望,甚至是其一言一行都足以影響官場輿論。也正因如此,百姓以及文學作品中對包拯的形象百般維護,進而使其名留青史。

少年包青天劇照

再加上在宋朝,儒學思想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極深,極重視個人操守品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論為政時政績如何,只要你的人品被大眾所認可,在百姓眼裡你就是一個值得被歌頌的好官。

其實翻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百姓眼中的好官,大多是一些仁德的君子,甚至治國時最大的貢獻就是清靜無為,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也絕不會為了面子工程勞民傷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在中國古代,道德是一切問題的標準,大多數時候凌駕於法律之上。以道德來評判一個人的成敗,是千百年來的傳統,這也是我們直到現在還在討論,法理跟人情哪個更重要的根源。